守械的意思、守械的詳細解釋
守械的解釋
用于防禦的器械。《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公子 目夷 復曰:‘君雖不言國,國固臣之國也。’於是歸,設守械而守國。”
詞語分解
- 守的解釋 守 ǒ 保持,衛護:守成(在事業上保持前人的成就)。守禦。守身(愛護自身,保持自己的品節)。守節。守恒。守望相助。墨守成規。 看管:看守。守護。 在一個地方不動:守株待兔。留守。 遵照:遵守。守法。守
- 械的解釋 械 è 器物,家夥:器械。機械。 武器:械鬥。軍械。繳械投降。 木枷和鐐铐之類的刑具:械系。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守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軍事内涵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應用兩方面進行解析:
-
基本釋義與構成
- 守:本義為防衛、保護、據守。《說文解字》釋“守”為“守官也”,後引申為守衛、防守之意。
- 械:本義指器械、工具,特指武器、兵器。《說文解字》釋“械”為“桎梏也”,原指束縛人的刑具,後廣泛指各種器械,在軍事語境中主要指武器。
- 合義:“守械”即指用于防守、守衛的武器或器械。它特指在防禦作戰中使用的裝備,與用于進攻的“攻械”相對。
-
詳細解釋與應用場景
- 軍事防禦裝備:“守械”的核心含義是指用于城池、關隘、營寨等防禦工事中,抵禦敵人進攻的武器裝備。這包括但不限于:
- 冷兵器時代:滾木礌石、弓弩、盾牌、拒馬(一種阻擋騎兵的障礙物)、鐵蒺藜、夜叉檑(帶刺的滾木)等。
- 火器時代後:火炮(特别是城防炮)、火铳、以及各種依托城牆工事使用的射擊武器。
- 引申義:在更廣泛的語境下,“守械”可以比喻為進行防守所依賴的工具、手段或依據。例如,在法律辯論中,一方堅守的法律條文或證據,有時可被形象地稱為其“守械”。
-
典籍與用例佐證
- 雖然“守械”作為固定合成詞在古代典籍中直接出現的頻率不如單字“守”或“械”高,但其含義清晰體現在軍事著作和曆史記載對防禦武器和戰術的描述中。例如,在記述古代城防作戰的文獻中,詳細羅列的各種防禦武器,均屬“守械”範疇。
- 其構成邏輯與“攻械”(進攻性武器)、“戰械”(作戰武器)等詞類似,符合古漢語構詞法。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對字詞的釋義詳盡且注重源流,是解釋“守械”這類詞彙的權威依據。其線上版本可通過官方或授權平台查詢“守”、“械”及合成詞的相關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
- 《辭海》(第七版):作為綜合性辭典,《辭海》對“械”字的釋義明确包含“武器”義項,并常以“軍械”、“械鬥”等詞為例,為理解“守械”的軍事屬性提供支撐。來源:辭海
- 《中國古代兵器圖鑒》等專業著作:這類專門研究古代兵器的書籍,會系統介紹曆史上用于守城和防禦的各種器械(如礌石、狼牙拍、塞門刀車等),這些實物和記載是“守械”一詞所指對象的具體體現。來源:相關軍事史、兵器史專業出版物(例如:楊泓著《中國古代兵器論叢》等)。
網絡擴展解釋
“守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ǒu xiè,其核心含義是用于防禦的器械。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守:指防守、護衛,與“攻”相對,如“守衛”“堅守”。
- 械:泛指器械、工具,此處特指防禦類器具。
組合後,“守械”即防禦性武器或裝備,如城牆、盾牌、弓弩等。
-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的記載:
“公子目夷復曰:‘君雖不言國,國固臣之國也。’於是歸,設守械而守國。”
此例中,“守械”指為抵禦外敵而設置的防禦工事或武器。
-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軍事或曆史文獻中,描述城池、關隘的防禦設施,強調其被動防護功能,而非主動進攻屬性。
-
近義詞與關聯詞
- 守具:同樣指防禦器具。
- 防禦器械:現代漢語中的對應表達。
總結來看,“守械”是一個具有明确曆史背景的詞彙,需結合古代軍事語境理解其具體形态與作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公羊傳》原文或相關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包鈔苾芬波迸不辦牀帳春月大吉刀片大兇雕刓東馳西撞度歲發奮爲雄豐容豐潤粉蒸肉告饑根頭含咀黑檎黃龍痛飲回跋或乃燋熱诘早髻角驚嘶跼曲糠糜昆戎榄香勞問穭豆楞頭磕腦連搭令媛鹿角爪戮沒門當戶對秘密藏尼僧契家棄世人心大快山向神心食檗始初提線摳通惑危行吾家無訾仙卉顯見小氣候小豎子遐慶戲班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