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防禦的器械。《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公子 目夷 復曰:‘君雖不言國,國固臣之國也。’於是歸,設守械而守國。”
“守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ǒu xiè,其核心含義是用于防禦的器械。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的記載:
“公子目夷復曰:‘君雖不言國,國固臣之國也。’於是歸,設守械而守國。”
此例中,“守械”指為抵禦外敵而設置的防禦工事或武器。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軍事或曆史文獻中,描述城池、關隘的防禦設施,強調其被動防護功能,而非主動進攻屬性。
近義詞與關聯詞
總結來看,“守械”是一個具有明确曆史背景的詞彙,需結合古代軍事語境理解其具體形态與作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公羊傳》原文或相關古籍注解。
《守械》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保管、守護工具或器械。守指守衛、保護,械指工具、器械,因此守械表示對工具或器械的保護與守護。
以《守械》為例,它的拆分部首為宀和木,其中宀位于最上部分,木位于左邊部分。根據拆分出的部首,可以知道這個詞與“宅”、“宇”等相關。
至于筆畫,它的拼寫中,宀部分占據了2個筆畫,而木部分則占據了4個筆畫。
《守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成過程。其中,“守”字的起源較為明确,它最早是古代文化中關于守衛、保護之意的标志。而“械”字則表示器械、工具。
《守械》這個詞的繁體寫法為「守械」,使用了更多的筆畫與複雜的結構。
《守械》這個詞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的表達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形狀與書寫方式在演變過程中有所改變。然而,它依然可以被辨認出來。
1. 他是一個非常懂得守械的匠人。
2. 他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來守械。
守械櫃、守械師、守械員、守械工
保護、保管、守衛
損壞、破壞、丢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