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語。比喻以多馀的錢做不急需的事。笊籬,一種形如勺子的竹器。 元 高文秀 《黑旋風》第三折:“俺孩兒每卧土坑,披麻被,你可也争知。還有精着腿,無個袴兒穿的。誰有那閒錢補笊籬。” 元 無名氏 《殺狗勸夫》第二折:“并沒半升粗米施饘粥,單有一注閒錢補笊籬。”《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正是冬天買夏衣,那得閒錢補抓籬?”
“閑錢補笊籬”是一個源自元代的民間俗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比喻用多餘的錢去做不急需或無關緊要的事。其中,“閑錢”指生活必需費用之外的富餘資金,“笊籬”是一種竹編的漏勺狀工具,常用于撈取食物(如面條、餃子)。補笊籬本非緊急需求,因此用閑錢來做此事,暗含對資源分配不當的諷刺。
二、出處與用法
該俗語最早見于元代戲曲,例如:
三、現代延伸
如今該俗語常用于兩種語境:
四、文化内涵
反映了傳統農耕社會“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強調資金應優先滿足基本需求,與《朱子家訓》“勿營華屋,勿謀良田”的節儉理念一脈相承。
《閑錢補笊籬》是一則成語,意為“用空閑的時間進行補救、修整與改善”。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閑”、“錢”、“補”和“笊籬”。
其中,“閑”是指空閑的、不忙的意思,包含了時間的空餘;“錢”是指貨币,作為補充資源的手段;“補”是指修補、充實的動作;“笊籬”是一種編制的籬笆,用于圍護或界定。因此,全詞意義是指利用空閑的財力和時間進行修繕、補救或改善。
《閑錢補笊籬》這個成語源自于古代,但并不常見于古代文獻中。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為「閑錢補籬籠」。
古代為了表現的方便,人們在書寫時常常使用簡化字或者變體字。所以,《閑錢補笊籬》一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會略有不同。例如,“閑”字的古代寫法可以是“閑”;“錢”字的古代寫法可以是“錢”;“補”字的古代寫法可以是“補”;“籬”字的古代寫法可以是“籬”;“籬”字的古代寫法可以是“篭”。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利用周末的時間,閑錢補笊籬,把家裡的院子整修得非常美觀。
與《閑錢補笊籬》意思相近的成語有“修舊如舊”、“吃穿不愁”等。反義詞則是“糟蹋時間”、“閑錢玩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