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德三從的意思、四德三從的詳細解釋
四德三從的解釋
即三從四德,封建禮教束縛婦女的道德标準之一。
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态、女工)
詞語分解
- 四德的解釋 封建禮教指婦女應尊從的四種德行,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四德詳細解釋.指《易》“乾”卦元、亨、利、貞四德。《易·乾》:“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 三從的解釋 舊禮教認為婦女應該做到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謂之“三從”。《儀禮·喪服》:“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漢 班固 《 * 通·爵》:“婦人無爵何?陰卑無外事
網絡擴展解釋
“四德三從”是“三從四德”的另一種表述形式,指中國古代對婦女行為規範的禮教标準,由“三從”和“四德”兩部分組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 三從:婦女在不同人生階段需服從的男性親屬,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 四德:婦女需具備的四種品德與能力,包括“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二、具體内涵
-
三從(輔佐性義務):
- 未嫁從父:未婚時接受父親教導,輔助家庭事務。
- 既嫁從夫:婚後協助丈夫持家,共同承擔家庭責任。
- 夫死從子:丈夫去世後,輔助兒子成長并尊重其成年後的決策。
-
四德(品德與能力要求):
- 婦德:品德端正,恪守倫理。
- 婦言:言辭得體,不搬弄是非。
- 婦容:儀态端莊,衣着整潔。
- 婦功:擅長家務與女紅,勤儉持家。
三、曆史背景
- 起源:最早見于周代《儀禮·喪服》與《周禮·天官》,原為貴族婦女教育内容。
- 演變:漢代後逐漸成為全社會婦女的行為規範,強化男權社會結構。
四、現代視角
- 批判性認知:近代以來被視為封建禮教對女性的壓迫工具。
- 語義辨析:部分學者指出“從”字本義更接近“輔助”而非絕對服從,但實踐中常被曲解為無條件順從。
提示:該詞現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批判性讨論,當代社會已形成新的性别平等觀念。如需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現代演變,可查閱《儀禮》《周禮》或相關社會學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四德三從
四德三從,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思想觀念,用來形容女性在家庭中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操守。這個詞指的是婦女要具備四種德行,即「婦德」、「婦言」、「婦容」和「婦功」,同時也要遵從三從,即「丈夫從父」、「婦人從夫」和「妾從主」。
拆分部首和筆畫:四(水部,4畫),德(彳部,9畫),三(一部,3畫),從(人部,4畫)。
來源:四德三從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古代經典之一《論語》。在古代中國社會中,這個觀念被廣泛傳播和普及,成為婦女行為規範的指導準則。
繁體:四德三從
古時候漢字寫法:四德三從
例句:中國古代的女性在婚姻中應該遵守四德三從的原則。
組詞: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丈夫從父、婦人從夫、妾從主。
近義詞:婦道、婦科、女德。
反義詞:男權、平等、獨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