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謂進入别國或一個地區,首先要問其風俗,以免抵觸。 宋 嶽珂 《桯史·張元吳昊》:“ 景祐 末有二狂生,曰 張 曰 吳 ……邏者見之,知非其國人也,迹其所憇,執之, 夏 酋詰以入國問俗之義。”亦作“ 入邦問俗 ”。 葉聖陶 《席間》:“‘入邦問俗,古之道也。’主人唱着古文的調子。”
“入國問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該成語最早出自《禮記·曲禮上》的記載:“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其中,“國”原指都城,後多指國家,意思是進入新的國家或地區時,應先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以避免觸犯禁忌或引發誤解。
“入國問俗”不僅是一個語言表達,更是一種文化智慧,提醒人們在跨地域交流時需保持謙遜和開放的态度。如需查看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禮記》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入國問俗》是指在進入一個新的國家或地區時,了解和遵循當地的風俗習慣和社會規範。這是一個禮貌和尊重他人文化的基本要求。
《入國問俗》由《入》和《國》兩個部分組成。《入》的部首是人,總共有二畫;《國》的部首是囗,總共有八畫。
《入國問俗》這個成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禮·地官司徒·序》中的記載,意為進入國家時要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後來,這個成語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價值觀念。
繁體字中,《入國問俗》的寫法為「入國問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入國問俗》分别為「入國問俗」。
作為一個國際旅行者,我們應該懂得《入國問俗》的重要性,以免冒犯當地人。
與《入國問俗》相關的組詞有:國際禮儀、文化交流、尊重差異。
與《入國問俗》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遵守風俗習慣、融入當地文化、尊重他人習俗。
與《入國問俗》意思相反的詞語有:不顧風俗習慣、無視當地文化、不尊重他人習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