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非薄的意思、非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非薄的解釋

非難鄙薄。《三國志·魏志·嵇康傳》“至 景元 中,坐事誅”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魏氏春秋》:“及 山濤 為選曹郎,舉 康 自代。 康 答書拒絶,因自説不堪流俗,而非薄 湯 武 。” 明 方孝孺 《贈林公輔序》:“予之以卿相之位而不以為榮,布衣蔬食處乎陋巷而樂之不厭,非薄乎當世之事而好惡異於人也。”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書苑折枝(二)》:“今人常非薄今白話而不思 元 時敕,蓋以其已‘古’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非薄”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綜合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基本解釋

  1. 拼音與注音
    • 拼音:fēi báo(參考、)。
  2. 核心含義
    • 非難鄙薄:指對人或事物進行批評、輕視或否定(、、)。例如《三國志》注引《魏氏春秋》中,嵇康因“非薄湯武”而引發争議。

詳細解析

  1. 詞義溯源

    • 出自《三國志·魏志·嵇康傳》,裴松之注引晉代孫盛《魏氏春秋》記載,嵇康因拒絕山濤舉薦,并表達對世俗的不滿,進而“非薄湯武”(批評商湯、周武王的做法),最終招緻禍端(、)。
    • 明代方孝孺《贈林公輔序》中,以“非薄乎當世之事”表達對世俗的否定态度()。
  2. 語境與用法

    • 多用于書面語,含貶義或中性色彩,強調對他人、觀念的批判或輕視。例如:“非薄流俗”“非薄當世之事”。
    • 例句參考:魯迅作品中提及的“非薄”延續了傳統用法();現代造句如“我是磐石,可你非薄葦”()。

常見誤區


“非薄”一詞源于古代文獻,核心含義為“批評、輕視”,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及曆代注疏(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非薄(fēi báo)這個詞是什麼意思:非薄是指沒有對他人心懷歹意或怨恨的人。在人際關系中,非薄的人通常善良寬容,不計較别人的過失或缺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非薄的“非”字拆成“非”、“口”兩個部首,總共有5個筆畫;“薄”字拆成“艹”、“蔔”、“亠”、“十”四個部首,總共有16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非薄這個詞是簡體漢字的寫法,沒有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非薄的字形可能有一些變化,但整體意思與現代相同。 例句:他對朋友總是非薄,從不計較小事。 組詞:非薄心态、非薄處世、非薄關系 近義詞:和氣、溫和、寬容 反義詞:刻薄、吝啬、乖張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