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明的意思、浮明的詳細解釋
浮明的解釋
指日月。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天地制域於内,而浮明開達於外。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取及也。”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先生從此去矣,天下莫知其所終極。蓋陵天地而與浮明遨遊無始終,自然之至真也。”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明的解釋 明 í 亮,與“暗”相對:明亮。明媚。明淨。明鑒(a.明鏡;b.指可為借鑒的明顯的前例;c.明察)。明滅。明眸。明豔。明星。明珠暗投(喻懷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參加壞團夥,亦泛指珍貴的東西得不到賞識)。 清
網絡擴展解釋
“浮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 拼音:fú míng
- 注音:ㄈㄨˊ ㄇㄧㄥˊ
- 含義:指代“日月”。這一用法源自三國時期阮籍的《大人先生傳》,通過“浮明”象征天地的光明與永恒,如“天地制域於内,而浮明開達於外”。
語境與出處
在《大人先生傳》中,“浮明”被用來描述日月的光輝與天地運行的規律。例如:
- “蓋陵天地而與浮明遨遊無始終,自然之至真也”,意為超脫世俗,與日月自然共遊,體現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補充說明
- 現代使用: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
- 相關延伸:部分資料提到“浮明”可引申為“顯露在外”或“光明”之意,但核心含義仍以“日月”為主。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大人先生傳》原文或漢典等權威古籍釋義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明(fú míng)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部首,左邊是“氵”(水部首),右邊是“日”(陽部首)。它的筆畫數為8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當時,“水”部首像是一個豐滿的水滴,而“陽”部首則代表太陽的形狀。合在一起,“浮明”的意思是“水面上的陽光,或指波光粼粼的水面”。
繁體字“浮明”與簡體字寫法相同,沒有變化。
下面是一些例句:
1. 夏日的湖面上,陽光照射下,波紋閃爍,浮明之景令人陶醉。
2. 在黃昏時分,海洋上出現了一片浮明,美輪美奂。
與“浮明”相關的組詞有:
1. 浮光掠影:形容景物閃爍不定,瞬息萬變的樣子。
2. 浮想聯翩:形容思緒飛快,紛亂且不受束縛的狀态。
“浮明”的近義詞可以是:
1. 波光:指水面上反射出的光芒。
2. 琉璃:形容玻璃、水晶等材料在光照下發出美麗的光彩。
反義詞可以是:
1. 暗淡:指景物缺乏光亮,黯淡無光。
2. 暗無天日:形容環境黑暗、沒有光明。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