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按抑管孔。謂吹奏笙箫等管樂器。 唐 吳融 《沃焦山賦》:“月裡開宮,但容童子;雲中撚管,唯引鳳凰。”《太平禦覽》卷五六八引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新傾杯樂》。 唐宣宗 善吹籚管,自撰此曲,内有數拍不均。上初撚管,命樂工 辛骨咄 拍,不中,上瞋目視之。 骨咄 憂懼,一夕而殞。”《西遊記》第九六回:“擂鼓敲鐃,吹笙撚管。”
(2).握筆。 元 陳繹曾 《翰林要訣·執筆法》:“撚管。大指與中三指撚管頭書之,側立案左,書長幅釣字。” 清 陳其元 《庸閑齋筆記·蔣振生書法6*論》:“靈則必由於懸臂,雖蠅頭亦使離;凡半寸撚管,則大小一例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撚管漢語 快速查詢。
撚管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撚管指書寫時用手指撚動筆杆,通過轉動筆管調整筆鋒狀态,使筆毛保持中鋒運行。這一動作也被稱為“轉筆”或“調峰”。
核心作用
與絞轉的關系
撚管是動作,絞轉是筆毛的運動結果。撚管可引發絞轉,但絞轉也可能因按壓自然形成,無需刻意撚管。
音樂領域
指吹奏笙、箫等管樂器時按抑管孔的動作,如唐代文獻中提到的“撚管引鳳凰”。
成語引申義
作為成語時,比喻玩弄手段或耍花招,含貶義(如“撚管之術”)。
“撚管”在書法中為核心含義,強調運筆技巧;其他領域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探讨書法技法,可參考中的教學資源。
撚管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用手指或其他物體來扭轉或曲折管道,以達到某種效果。
撚管的部首是扌(手部偏旁),共有11個筆畫。
撚管一詞最早起源于中國農村。在農田灌溉時,人們需要調整田地的水流,因此會用手指或其他工具來扭轉或曲折水渠或水管,以控制水流的流向和強度。這個動作被稱為撚管。
撚管的繁體字為撚管。
在古代,撚管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具體古代漢字的寫法會因年代和文化背景而有所變化,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1. 他用手指輕輕地撚管,水流的分配變得更加均勻。
2. 農民為了灌溉田地,必須經常撚管調整水流的方向。
撚絲、撚線、鼻撚子、揉撚、撚頭
扭曲、擰彎、彎折、旋轉
伸直、展開、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