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登城。《國語·晉語一》:“ 郤叔虎 将乘城。” 韋昭 注:“乘,升也。”
(2).守城。《漢書·陳湯傳》:“望見單于城上立五采幡織,數百人披甲乘城。” 顔師古 注:“乘謂登之備守也。”《新唐書·藩鎮傳·程日華》:“ 滔 及 王武俊 皆招 日華 ,不納,即攻之。 日華 乘城自固。”
(3).指所守的城。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列火器楯車兵七萬,乘城内外,守禦甚具。”
“乘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個含義,其解釋和例證綜合自多部古代文獻:
登城(攀登城牆)
指登上城牆的動作,常見于軍事行動描述。
例:《國語·晉語一》中“郤叔虎将乘城”,韋昭注“乘,升也”。 又如提及元軍攻城時“死傷相藉,人猶飲血乘城”。
守城(據守城池)
強調在城牆上進行防禦的行為。
例:《漢書·陳湯傳》載匈奴“數百人披甲乘城”,顔師古注“乘謂登之備守也”;《新唐書》記載程日華“乘城自固”的守城事迹。
指所守的城(代指城池本身)
引申為被守衛的城池。
例:清代魏源《聖武記》用“乘城内外”描述城池的防禦布局。
該詞多出現于史書與軍事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如、4所示,可通過“披甲乘城”“乘城自固”等短語理解古代戰争場景的語境應用。
乘城(chéng ché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丿(撇)和人(亻)。它的總筆畫數為5畫。
乘城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乘字意為“乘坐”,城字的意思是“有城牆的建築物”,因此乘城合在一起,表示“乘坐進入城牆的建築物中”或“乘坐城牆上”。
在繁體字中,乘城的寫法為「乘城」,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乘城字的形狀稍有不同。字形由上部分為乘,下部分為城組成,乘字上部由兩點形成,表示“坐在馬車上”,城字下部為四個豎立的線條,代表城牆。
以下是幾個例句中使用乘城的情況:
1. 他乘城參觀了長城的風景。(表示乘坐進入城牆參觀)
2. 旅客們在乘城過程中欣賞着城市的美景。(表示乘坐城牆上觀賞)
乘城的組詞可以有:
乘坐、乘風破浪、乘勝追擊
乘城的近義詞可以有:
乘坐、乘車、乘船
乘城的反義詞可以有:
步行、徒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