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王的過失。《左傳·襄公四年》:“昔 周 辛 甲 之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 杜預 注:“闕,過也。使百官各為箴辭戒王過。”《晉書·武帝紀》:“古者百官,官箴王闕。”《魏書·世宗紀》:“ 周 任諫輔,王闕必箴。”
“王阙”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但主要指向兩個維度的解釋:
詞義解析
“王阙”由“王”(君主)和“阙”(通“缺”,過失)組成,字面意為“君王的過失”。這一解釋在《左傳》《晉書》《魏書》等古籍中均有明确記載。例如:
曆史背景
古代設有“官箴王阙”的制度,要求官員以谏言或文書形式指出君王的錯誤,以維護統治秩序。這種制度體現了儒家“以民為本”“匡正君過”的政治理念。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王阙”解釋為“王宮的門”,并引申為權力高位的象征。例如:
“王阙”的經典含義為“君王的過失”,源自古代谏诤制度;而作為權力象征的解釋多見于現代語境,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研究時建議優先參考《左傳》《晉書》等古籍及權威注釋。
《王阙》是一個古詩詞中常用的詞語,它指的是古代貴族的雄偉宮殿或宮阙。
《王阙》由兩個部首組成:王(玉)和阝(阜),共計10畫。
《王阙》一詞最早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并廣泛應用于古代詩歌和文化傳統中,形容宮殿的壯麗和氣勢。
《王阙》的繁體寫法為「王闕」。
在古代漢字中,「阙」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由上方的「闩」部分和下方的「頁」部分組成。
1. 淩霄寶殿臨王阙,紛繁顯貴族的榮耀。
2. 這座王阙富麗堂皇,彰顯了王朝的威嚴。
1. 王府:古代貴族的官邸。
2. 阙人:指在宮廷中身份地位尊貴的人。
3. 阙下:指宮殿下面的街道或廟宇。
皇城、宮殿、皇宮
簡陋、小屋、茅草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