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圖的意思、伯圖的詳細解釋
伯圖的解釋
亦作“ 伯啚 ”。稱霸的雄圖。伯,通“ 霸 ”。 北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西涼·李暠》:“ 建初 十年, 暠 以偉世之量,當 呂氏 之末,為羣雄所奉,遂起伯圖。” 明 高啟 《吳中逢王才隨朝京使赴燕南歸》詩:“伯啚已歇 昭王 死,千載無人延國士。” 明 張煌言 《張書紳與範子瞻論餘十馀年來戎馬勞苦孤危以詩見贈因次其韻》之二:“相業侯封非我望,伯圖王業向誰論。”
詞語分解
- 伯的解釋 伯 ó 兄弟排行次序:伯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 父親的哥哥:伯伯。伯父。伯母。 對父輩戚友的尊稱:老伯。世伯。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舊時對文章、道德足為表率者的尊稱:“海内
- 圖的解釋 圖 (圖) ú 用繪畫表現出來的形象:圖畫。圖案。圖譜。圖鑒。 指地圖:《亞洲略圖》。圖窮匕見。 畫:畫影圖形。 計謀,計劃:宏圖(亦作“弘圖”、“鴻圖”)。良圖。 謀取,希望得到:圖謀。圖利。企圖。
網絡擴展解釋
“伯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1.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稱霸的雄圖”,即建立霸業或王業的宏偉計劃。
- 通假關系:其中“伯”通“霸”,因此“伯圖”與“霸圖”同義,常見于曆史文獻中。
2.發音與字形
- 拼音:通常讀作bó tú,但部分文獻中因通“霸”可能讀作bà tú。
- 異體字:亦寫作“伯啚”。
3.曆史用例
- 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提到李暠“遂起伯圖”,指其憑借才能被群雄擁戴,開啟霸業。
- 明代高啟、張煌言的詩文中,用“伯啚已歇”“伯圖王業”等表達對曆史霸業興衰的感慨。
4.近義詞與語境
- 近義詞:霸圖、雄圖、王業。
- 反義詞:守成、安分(需根據語境推斷)。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曆史人物或文學作品中争霸天下的抱負,如“伯圖已歇,英雄不再”。
5.補充說明
- 該詞屬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領域。
- 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6)僅重複基本釋義,未提供額外信息,需以高權威來源(-3、5)為準。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十六國春秋》或明代詩文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伯圖(bó t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讓我為您逐一解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
- 伯:解釋為“拆”如 “刎刊拆剖”等,“伯”字包含了木和人,木為部首,有4個筆畫;
- 圖:解釋為“畫”、“圖案”等,“圖”字是由目和田組成,目為部首,有8個筆畫。
來源:
“伯圖”這個詞語的來源并不是很清晰,所以很難給出确切的解釋。但可以根據字義進行猜測,由木和目組合而成,可能與繪畫或設計相關。
繁體:
在繁體字中,“伯圖”這個詞語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伯”和“圖”字的形狀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但基本的構成和含義應該是一緻的。
例句:
1. 他是一位伯圖大師,擅長繪制精美的圖案。
2. 請你為這個項目設計一幅伯圖,在會議上展示給大家。
組詞:
與“伯圖”相關的組詞可以有很多,這取決于具體的語境和使用場景。例如:“圖畫”、“圖案”、“伯圖藝術”等。
近義詞:
與“伯圖”相近義的詞語可能有“繪畫”、“設計”、“圖像”等。
反義詞:
“伯圖”這個詞語的反義詞很難具體确定,因為它本身沒有直接的對立詞。但是,如果理解為“拆分”的意思,那麼與之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組合”或“整合”。
希望以上解釋對您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