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出宰的意思、出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出宰的解釋

由京官外出任縣官。《後漢書·明帝紀》:“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裡,有非其人,則6*民受其殃。” 唐 韓愈 《縣齋讀書》詩:“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 宋 梅堯臣 《送董著作知北海縣》詩:“出宰得古邑,農鉏多帶經。” 清 方苞 《巡撫福建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黃公墓志銘》:“公起蔭子,厲學聞顯,未壯出宰,厥猷已遠。” 嚴複 《救亡決論》:“成貢士,入詞林,則其號愈榮,而自視也亦愈大,出宰百裡,入主曹司,珥筆登朝,公卿跬步。”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出宰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出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京官外調至地方擔任縣級行政長官,通常帶有職責調整的意味。例如,《後漢書·明帝紀》提到:“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裡,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強調官員外派對地方治理的重要性。


出處與用法

  1. 詞源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文獻,後成為描述官員調任的固定表達。如唐代韓愈在《縣齋讀書》中寫道:“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通過詩句展現外任官員的生活狀态。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詩詞中,特指中央官員到地方任職的行為,帶有一定被動調任的語境。例如宋代梅堯臣的送别詩提到:“出宰得古邑,農鉏多帶經”,暗含對友人外派為官的感慨。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或唐宋詩詞中的相關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出宰》是一個漢語詞彙,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出(chū)和宰(zǎi)。它的總筆畫數為10,其中出的部首是凵,宰的部首是宀。 《出宰》這個詞源于古代官員的行為。在古時候,宰相或官員外出時,需要帶上一些官府的物品和糧食,以确保順利完成任務。這個行為被稱為《出宰》。 該詞的繁體字為「出宰」,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出宰》的古代寫法為「齣賳」。它的寫法經過了演變和改變。 以下是一個使用《出宰》的例句:在古代,宰相每次出宰前都要叮囑官員們慎重打包行裝。 一些與《出宰》相關的詞語有:宰相、出使、出行等。 一些近義詞包括:出使、出發、出行等。 一個與《出宰》相反的詞語是:入宰。 希望這些信息能滿足你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