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靡披的意思、靡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靡披的解釋

形容軍隊潰敗,不能立足。《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笃》:“師之攸向,無不靡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靡披"的漢語詞典釋義

"靡披"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靡"與"披"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形容草木、旗幟等物體因外力作用而分散倒伏、零亂飄散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強調物體失去原有形态,呈現散亂、傾倒的景象。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單字釋義與詞源

  1. 靡(mǐ)

    • 本義:倒下,分散。《說文解字》釋為"披靡也",指草木隨風伏倒。
    • 引申義:潰散、衰敗(如"望風披靡")。
    • 來源:《說文解字注》「靡,披靡也。從非,麻聲。」
  2. 披(pī)

    • 本義:分開,散開。《廣雅》釋為"張也",指物體展開或分散。
    • 引申義:覆蓋、穿戴(如"披荊斬棘")。
    • 來源:《說文解字》「披,從旁持曰披。」

合成詞"靡披":二字同義複用,強化"傾倒散亂"的意象,多見于古籍中描述草木、軍隊或旗幟的淩亂狀态。


二、古籍用例與語境

  1. 自然景物描寫

    • 如《楚辭·九歎》:"草木搖落,時靡披兮。" 描述草木凋零散亂之态。
    • 語境:強調外力(如風、雨)導緻的零落景象。
  2. 軍事場景比喻

    • 如《漢書·韓信傳》:"漢兵夾擊,大破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諸将效首虜休,皆賀……因問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将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甯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雖未直接出現"靡披",但"披靡"為同源詞,形容軍隊潰散狀,如"所向披靡"。


三、現代使用與辨析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靡披"詞條釋義:"猶披靡。草木隨風倒伏。亦比喻軍隊潰敗。"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 對"靡""披"的單字考據與古義溯源。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收錄複合詞用例及文言語境分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線上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靡披”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mí pī,主要用于形容軍隊潰敗、無法立足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出自《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笃》中的例句:“師之攸向,無不靡披。”意為軍隊所到之處,敵方無不潰敗。其核心意義是描述軍事上的潰散與失利。

  2. 單字解析

    • 靡(mí):有“倒下”“沒有”等含義,如“望風披靡”中的“靡”即指潰散。
    • 披(pī):本義為“覆蓋”“散開”,但在“靡披”中與“靡”結合,強調潰敗時的散亂狀态。
  3. 與“披靡”的關聯與區别
    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披靡”(如“所向披靡”),指軍隊勢不可擋,而“靡披”是古漢語中的倒序用法,兩者含義相近,但結構不同。

  4. 使用場景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言文語境中。

注意:搜索結果均标注為低權威性,若需學術引用,建議查閱《後漢書》原文或權威辭書進一步核實。

别人正在浏覽...

闆荒保鬥豹房備言博買務承受鈍弊鵝毳分關怫忤槅扇卦鋪軌迹很人河水不洗船洪翻薨逝懽親畫一之法慧光夥長兼珍集萃結納極驩謹護羁囚酒曲軍衣靠身快硬水泥聆取流民圖麻案賣呆明嶷畝捐逆襲弄播怒生盤嶔被發跣足遷除譴罰鉛容栖迹曲盡人情傷口士可殺不可辱石油焦霜砌損兵折将梼昧天損吐發王土誤身湘妃竹閑所寫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