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 西周 始置,協助天子管理爵、祿、廢、置等政務。 春秋 時沿置。見《周禮·春官·内史》。《左傳·襄公十年》:“使 周 内史選其族嗣,納諸 霍 人,禮也。” 杜預 注:“内史,掌爵祿廢置者。”《孔子家語·執辔》:“古者天子以内史為左右手。”
(2).官名。 秦 官,掌治理京師。 漢景帝 分置左右内史。 漢武帝 太初 元年改右内史為京兆尹,左内史為左馮翊。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史記·蒙恬列傳》:“ 始皇 二十六年, 蒙恬 因家世得為 秦 将,攻 齊 ,大破之,拜為内史。”《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景帝 即位,以 錯 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
(3).官名。 西漢 初,諸侯王國置内史,掌民政。曆代沿置, 隋 始廢。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卷六:“ 漢 制,諸侯王國以相治民事,若郡之有太守也。 晉 則以内史行太守事,國除為郡,則復稱太守,然二名往往混淆,史家亦互稱之。”
(4).官名。 隋文帝 改中書省為内史省,置内史監、令各一員。 隋炀帝 改為内書省。 唐高祖 武德 初複為内史省,三年改為中書省。後亦用以稱中書省的官員。 唐 皇甫冉 《韋中丞西廳海榴》詩:“海花争讓候榴花,犯雪先開内史家。”參閱《通志·職官三》、《舊唐書·職官志二》。
(5).古政區名。 秦 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為名,不稱郡。治所在 鹹陽 (今 鹹陽市 東北)。轄境相當今 陝西 關中平原 。 漢景帝 時分左、右 内史 。 武帝 時又分左、右 内史 為 京兆尹 、 左馮翊 和 右扶風 三個相當郡的政區,合稱“三輔”。《漢書·地理志下》:“本 秦 京師為 内史 ,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顔師古 注:“京師,天子所都畿内也。 秦 并天下,改立郡縣,而京畿所統,特號 内史 ,言其在内,以别於諸郡守也。”
(6).複姓。 周 内史 叔興 的後代,以官為氏。見《通志·氏族略四》引 漢 應劭 《風俗通》。
内史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其含義隨朝代演變呈現不同内涵。根據《漢語大詞典》及曆史文獻記載,主要包含以下四層釋義:
西周政務官
起源于周代,《周禮·春官》記載“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指輔佐君王處理政務、執掌法令的中央官員,職權涵蓋冊命諸侯卿大夫、記錄國家政令等事務。此職能延續至春秋戰國時期。
秦漢京畿長官
秦代設内史管轄都城鹹陽及京畿地區,《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漢初沿襲此制,漢景帝時分置左、右内史,漢武帝時改稱京兆尹,成為都城行政長官的代稱。
魏晉至隋王國屬官
魏晉時期,諸侯王國仿中央官制設内史,《晉書·職官志》載“王國置内史,掌太守之任”,其職能相當于郡守,負責封地内民政事務。此制度延續至隋代,隋炀帝曾改州為郡,郡守亦稱内史。
唐代中書省職官别稱
唐初沿隋制改中書令為内史,《新唐書·百官志》記“武德三年,改中書令曰内史令”,成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中書省”的長官稱謂。但此名稱僅存續十餘年,唐高宗後複稱中書令。
該詞在文學作品中亦有引申用法,如清代恽敬《散季敦說》以“内史”代指博學善文之士,體現詞義的文化延展性。
“内史”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其職能和地位隨朝代演變而變化,具體解釋如下:
内史職能從西周策命諸侯,到秦漢治理京師,再到隋唐中樞要職,貫穿多個朝代,是古代行政體系的重要部分。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周禮》《漢書》等文獻或權威曆史資料。
愛敬備百姓俾夜作晝布濩不昧彩服潮男朝夕不保撤動翠節村言獨孤部耳軟房内方歅拊恤胡編亂造豁然開悟夾角剪春羅郊賜攪陣警備區倔頭強腦锔碗兒的科斷累欷連鼇連牆聊以自娛俚談流波露書濛濛松松偭規越矩磨昬抉聩耐靜恁麼啟航青霞志清選欽想鼽衄髯髯染紙傷痛賞心悅目稍袋神誕生申沈腰歙漆阿膠素湍頭子錢讬褾唾掌王留微蔑相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