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撫恤。《續資治通鑒·宋孝宗乾道六年》:“ 鄱陽 所出瘠薄,宜拊卹之。”
“拊恤”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ǔ xù,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核心含義
指對他人的困難或痛苦表示關心、慰問,并給予實際幫助。在古代文獻中,常與“撫恤”同義,強調對弱勢群體的體恤與救濟。
結構特點
詞語由“拊”(左中右結構)和“恤”(左右結構)組成,其中“拊”有輕拍、安撫之意,“恤”則指憐憫、救濟,組合後強化了情感關懷與行動支持的雙重意義。
典故出處
源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虞卿因善良與同情心聞名,常主動幫助困境中的人,後人以此形容關懷他人的行為。
文獻記載
《續資治通鑒·宋孝宗乾道六年》曾用“鄱陽所出瘠薄,宜拊卹之”描述對貧困地區的體恤政策,體現該詞在古代行政語境中的應用。
現代漢語中,“拊恤”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以“撫恤”替代,但在研究古籍或特定語境時仍需注意其原始含義。
拊恤(fǔ xù),意為同情關懷,安慰慰問。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撫慰服理人倫。
拊字由手部偏旁意思和付聲旁組成,偏旁意思是手,付聲旁意思為獃(dāi),所以手結合獃就是拊。這個字總共五畫。
拊字最早出現在《尚書·大禹谟》記載中,描述大禹的治水事迹:“廣袷于四方,拊殛諸侯,被發萑葦。”後來逐漸被用來表示關切慰問的意思。
拊字的繁體為「撫」,由手部偏旁意思和富聲旁組成。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拊字的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在《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拊字的寫法是「缶+父」。
1. 他一直拊恤着那些經曆了困境的人們。 2. 領導拊恤地問道:“你最近過得還好嗎?”
拊手(fǔ shǒu):用手輕輕拍打,表示安慰。
哀憐、同情
冷漠、無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