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 西周 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 春秋 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左传·襄公十年》:“使 周 内史选其族嗣,纳诸 霍 人,礼也。” 杜预 注:“内史,掌爵禄废置者。”《孔子家语·执辔》:“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
(2).官名。 秦 官,掌治理京师。 汉景帝 分置左右内史。 汉武帝 太初 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史记·蒙恬列传》:“ 始皇 二十六年, 蒙恬 因家世得为 秦 将,攻 齐 ,大破之,拜为内史。”《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景帝 即位,以 错 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
(3).官名。 西汉 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 隋 始废。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六:“ 汉 制,诸侯王国以相治民事,若郡之有太守也。 晋 则以内史行太守事,国除为郡,则復称太守,然二名往往混淆,史家亦互称之。”
(4).官名。 隋文帝 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 隋炀帝 改为内书省。 唐高祖 武德 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后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唐 皇甫冉 《韦中丞西厅海榴》诗:“海花争让候榴花,犯雪先开内史家。”参阅《通志·职官三》、《旧唐书·职官志二》。
(5).古政区名。 秦 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 咸阳 (今 咸阳市 东北)。辖境相当今 陕西 关中平原 。 汉景帝 时分左、右 内史 。 武帝 时又分左、右 内史 为 京兆尹 、 左冯翊 和 右扶风 三个相当郡的政区,合称“三辅”。《汉书·地理志下》:“本 秦 京师为 内史 ,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颜师古 注:“京师,天子所都畿内也。 秦 并天下,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特号 内史 ,言其在内,以别於诸郡守也。”
(6).复姓。 周 内史 叔兴 的后代,以官为氏。见《通志·氏族略四》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内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其含义随朝代演变呈现不同内涵。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历史文献记载,主要包含以下四层释义:
西周政务官
起源于周代,《周礼·春官》记载“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指辅佐君王处理政务、执掌法令的中央官员,职权涵盖册命诸侯卿大夫、记录国家政令等事务。此职能延续至春秋战国时期。
秦汉京畿长官
秦代设内史管辖都城咸阳及京畿地区,《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汉初沿袭此制,汉景帝时分置左、右内史,汉武帝时改称京兆尹,成为都城行政长官的代称。
魏晋至隋王国属官
魏晋时期,诸侯王国仿中央官制设内史,《晋书·职官志》载“王国置内史,掌太守之任”,其职能相当于郡守,负责封地内民政事务。此制度延续至隋代,隋炀帝曾改州为郡,郡守亦称内史。
唐代中书省职官别称
唐初沿隋制改中书令为内史,《新唐书·百官志》记“武德三年,改中书令曰内史令”,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长官称谓。但此名称仅存续十余年,唐高宗后复称中书令。
该词在文学作品中亦有引申用法,如清代恽敬《散季敦说》以“内史”代指博学善文之士,体现词义的文化延展性。
“内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其职能和地位随朝代演变而变化,具体解释如下:
内史职能从西周策命诸侯,到秦汉治理京师,再到隋唐中枢要职,贯穿多个朝代,是古代行政体系的重要部分。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周礼》《汉书》等文献或权威历史资料。
阿枉保真编程序不抵事痴人说梦愁促春寒料峭黜屏大有裨益挏酒冬月笃厚发坏风木含悲负糇伏牺割慈涫漱过眼云烟好好鸿廓蝴蝶花惑眩戢兵介然卺饮酒爵记元流质食物马祟昧私瞢懂暮龄拍达盘操平等互利平浮屏絶剖裁愆怠讪嗽圣典神相示灭什篇拾青收容衰葛树结丝分缕解塘上曲同舍生万死犹轻为患唯我独尊巫马乡音仙华闲休孝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