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 西周 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 春秋 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左传·襄公十年》:“使 周 内史选其族嗣,纳诸 霍 人,礼也。” 杜预 注:“内史,掌爵禄废置者。”《孔子家语·执辔》:“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
(2).官名。 秦 官,掌治理京师。 汉景帝 分置左右内史。 汉武帝 太初 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史记·蒙恬列传》:“ 始皇 二十六年, 蒙恬 因家世得为 秦 将,攻 齐 ,大破之,拜为内史。”《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景帝 即位,以 错 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
(3).官名。 西汉 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 隋 始废。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六:“ 汉 制,诸侯王国以相治民事,若郡之有太守也。 晋 则以内史行太守事,国除为郡,则復称太守,然二名往往混淆,史家亦互称之。”
(4).官名。 隋文帝 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 隋炀帝 改为内书省。 唐高祖 武德 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后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唐 皇甫冉 《韦中丞西厅海榴》诗:“海花争让候榴花,犯雪先开内史家。”参阅《通志·职官三》、《旧唐书·职官志二》。
(5).古政区名。 秦 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 咸阳 (今 咸阳市 东北)。辖境相当今 陕西 关中平原 。 汉景帝 时分左、右 内史 。 武帝 时又分左、右 内史 为 京兆尹 、 左冯翊 和 右扶风 三个相当郡的政区,合称“三辅”。《汉书·地理志下》:“本 秦 京师为 内史 ,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颜师古 注:“京师,天子所都畿内也。 秦 并天下,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特号 内史 ,言其在内,以别於诸郡守也。”
(6).复姓。 周 内史 叔兴 的后代,以官为氏。见《通志·氏族略四》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内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其职能和地位随朝代演变而变化,具体解释如下:
内史职能从西周策命诸侯,到秦汉治理京师,再到隋唐中枢要职,贯穿多个朝代,是古代行政体系的重要部分。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周礼》《汉书》等文献或权威历史资料。
《内史》是一个汉字词语,用于指代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
根据汉字的结构,可以将《内史》拆分为“冂”、“人”、“|”和“一”四个部分。其中,“冂”是上半部分的“几”字形,“人”是左边的部分,“|”表示“刀”的一种形态,“一”表示下半部分。
《内史》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官制。在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分为州、府、县等不同级别。而在这之上,还有一级叫作“内史”的官职,是直接掌管地方行政管理工作的官员。
在繁体字中,内史被写作「內史」。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内史》这个词的字形可能会有些变化,但基本的结构和意义保持一致。
1. 他以勤勉和聪明才智,顺利地晋升为内史。 2. 这位内史负责处理各种行政事务。
内史官、内史院、内史府、内史省
布政使、都官、都督、刺史
外史
败羣八犍度颁正奔荡别浦比先猜警冲音摧剥鼎镬如饴订义遏防方当放射性反首分番凤女公众勾股横川灰沉讳恶不悛鹄林讲勗笺修椒房亲缉捕使臣搢珽旧地重游九运絶诗跨下蛮儿茂典猛恶弭翼南郊妮子跑了和尚跑不了寺怯悔请平清眼鬼秦女穷蛋山神爷诗敌示范动作十朋之龟石牐衰迟税租死白送节望夜畏涂险段向义闲钱效颦学步新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