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鼽衂”。指鼻出血和流清涕。《素問·金匮真言論》:“故春善病鼽衄。”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持素證篇》:“目黃、口乾、鼽衄,喉痺。”
“鼽衄”是一個中醫學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經典文獻:
醫學解釋:
“鼽衄”主要用于中醫領域,描述鼻部異常症狀。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病理機制或治療方劑,建議參考《黃帝内經》等權威典籍或咨詢專業醫師。
《鼽衄》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qū niù"。它的意思是鼻涕流出、流鼻涕。通常用于形容感冒、流感或過敏引起的鼻子流涕的症狀。
《鼽衄》由兩個部首組成:鼻部和血部。它總共有11個筆畫。
《鼽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爾雅》這本古代字典中,有對《鼽衄》的定義和用法的記載。
《鼽衄》在繁體字中的書寫為「鼽衄」。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有時會使用不同的形體來書寫《鼽衄》。例如,在金文和隸書中,它可能以更加簡化的形式呈現。
1. 我感冒了,鼻子一直在鼽衄。
2. 他的流感症狀十分嚴重,鼽衄不止。
衄色:流鼻血的情況。
鼽:流鼻涕。
流鼻涕、嗤鼻涕。
鼻通:鼻子通暢,沒有流涕的症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