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比喻前人為後人造福。 清 翟灏 《通俗編·俚語對句》:“今年種竹,來年喫筍;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黃繡球》第一回:“俗語説得好:‘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續孽海花》第三二回:“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反把那種樹的人殺了,還有甚麼公理呢!”《人民日報》1982.3.12:“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是我國人民的美德。”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前人為後人創造福祉,後人享受前人努力的成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這一成語既是中華文化中代際傳承的智慧體現,也與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理念高度契合。其内涵提醒我們:無論是個人、組織還是國家,都應重視長期價值,避免短視行為。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成語,意為前代人努力耕耘,為後代人創造了條件,使後代人能夠享受更好的生活。下面我們來詳細解析這個成語。
整個成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前人和後人。其中,“前”字的部首是刀,共有兩個筆畫;“後”字的部首是彳,共有三個筆畫;“人”字的部首是人,共有二十個筆畫。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禮記·學記》:“雉之鳴也,非其力也;求之而得之者,非其勢也。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已而不可複追者,是以君子不終朝而朝。”後來,這句話逐漸演變成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用來形容前人為後代創造條件。意思是前人努力種植樹木,為後人留下庇護和享受的條件。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繁體字為《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在古代,成語《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種”的古代寫法為“種”,“乘”的古代寫法為“乗”,“涼”的古代寫法為“涼”。
1. 我們要珍惜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偉大成果,努力奮鬥,為後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2. 前輩們為我們建立了良好的教育體系,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用好這些條件,才能真正體現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意義。
前人承後人、前人後事、種族、乘風破浪、乘勢而上
前事之教、前車之鑒
無中生有、後發制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