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湔裳的意思、湔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湔裳的解釋

舊俗于農曆正月元日至月晦,士女酹酒洗衣于水邊,以辟災度厄。 隋 杜台卿 《玉燭寶典》卷一:“﹝農曆正月﹞元日至于月晦,民并為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為度厄。”注:“今世唯晦日臨河解除,婦女或湔裙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湔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文獻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進行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湔:本義為洗滌。《說文解字·水部》釋:"湔,濯也。從水,前聲。"(《說文解字注》卷十一)特指以水清洗衣物或身體污漬,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湔浣腸胃"即用此義。
  2. 裳:古代指下衣(裙),與"衣"(上裝)相對。《釋名·釋衣服》載:"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釋名疏證補》卷五)後泛指衣物。

二、詞彙本義與引申 "湔裳"直譯為"洗滌下衣",其核心含義為:

三、文化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湔裳"常與水域意象結合,成為詩意場景: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2. 劉熙《釋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釋名疏證補》)
  3. 王逸《楚辭章句》(《四部叢刊》影明翻宋本)
  4. 鄭玄注《禮記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
  5. 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
  6. 徐陵《玉台新詠》(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明刊本)

(注:古籍原始文獻無現代網絡鍊接,建議引用時标注出版社紙質版本信息以增強可信度。)

網絡擴展解釋

“湔裳”是一個源自古代民俗的詞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指舊時農曆正月期間,士女在水邊酹酒、洗衣以辟邪消災的習俗。這一活動通常在正月初一(元日)至月末(月晦)進行,人們通過清洗衣物、灑酒祭祀等方式祈求平安,驅除厄運。

曆史淵源
據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記載,正月期間民衆會聚餐飲酒、渡水祈福,女性尤其注重“湔裳”儀式。後世逐漸演變為僅在晦日(月末)臨河舉行類似活動,部分地方還衍生出“湔裙”的習俗。

文化關聯
該習俗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與時間的敬畏,通過清潔與祭祀行為表達趨吉避兇的願望,與上巳節“祓禊”等傳統活動有相似内涵,但時間與形式存在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擺平白頭帖子測景台斥罵川川初度賨布單竭亶時德元電子層多邊房宿返視内照飛閤飛碁飛影府邸桴木負杖蛗螽戆僻搞衛生宮綢管城毛穎國禮花闆肉花甎訣斷看顧科禁匡阜勞工勞籠略刃掠子麗事立式綸組節束履端馬仰人翻苗田明允農業局破斧跫然足音染逆入眠钑镂三嚴使料所及蜀轸天人感應拓提枉禁望前撾捶險峭謏訹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