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俗于農曆正月元日至月晦,士女酹酒洗衣于水邊,以辟災度厄。 隋 杜台卿 《玉燭寶典》卷一:“﹝農曆正月﹞元日至于月晦,民并為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為度厄。”注:“今世唯晦日臨河解除,婦女或湔裙也。”
“湔裳”是一個源自古代民俗的詞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指舊時農曆正月期間,士女在水邊酹酒、洗衣以辟邪消災的習俗。這一活動通常在正月初一(元日)至月末(月晦)進行,人們通過清洗衣物、灑酒祭祀等方式祈求平安,驅除厄運。
曆史淵源
據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記載,正月期間民衆會聚餐飲酒、渡水祈福,女性尤其注重“湔裳”儀式。後世逐漸演變為僅在晦日(月末)臨河舉行類似活動,部分地方還衍生出“湔裙”的習俗。
文化關聯
該習俗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與時間的敬畏,通過清潔與祭祀行為表達趨吉避兇的願望,與上巳節“祓禊”等傳統活動有相似内涵,但時間與形式存在差異。
《湔裳》是指洗滌衣裳,使之變得幹淨整潔的意思。
《湔裳》的部首拆分為「氵」和「衣」,「氵」是水的意思,表示與水有關;「衣」是衣服的意思,表示與衣物有關。《湔裳》共有14畫。
《湔裳》是中國古代的詩詞作品《離騷》中的一句,在古代詩詞中常用來形容洗淨衣裳。在繁體字中,「湔」和「裳」的形态保留了古代漢字的風貌。
在古代,「湔」的寫法和現代相似,「湔」字左邊有個水旁,右邊是「前」的上半部分;「裳」的寫法稍有不同,是兩個「衣」字左右相連,表示複數的衣裳。
她娴靜地站在江邊,将衣物輕輕一攤,開始湔裳,水花紛飛。
洗滌、清潔、整潔、淨化、清洗、清澈。
洗滌、清潔、淨化。
髒污、肮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