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指京官势重,外官势轻。《宋史·高宗纪五》:“乙亥,以内重外轻,命省臺、寺监及监司、守令居职及二年者,许更迭出入除擢。”
“内重外轻”是一个历史政治术语,在不同语境下有具体含义:
权力结构特征
原指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京都官员(京官)权势大于地方官员(外官),形成中央集权强、地方权力弱的格局。例如《宋史·高宗纪》记载,宋高宗曾因“内重外轻”问题,调整官员任期制度以平衡权力。
历史案例
如唐代府兵制导致军事力量集中于中央,宋代为防止藩镇割据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均体现了这一现象。
部分现代解释扩展为强调内在本质的重要性,如注重个人能力而非外在表现,或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优先于外部形式。但此用法并非成语原始含义。
主要出自《宋史》等史书,用于分析古代政治制度。需注意现代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意思:内重外轻是一个成语,表示内部的力量重要而外部的形式相对轻微,强调内心的力量和内在的品质比外在的表现更为重要。
拆分部首和笔画:内(人字旁,4画),重(重心,9画),外(人字旁,5画),轻(车字旁,9画)。
来源:《论语·卫灵公》中有一句:‘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不 injur'乎邦之未有政也,焉用 injur'于财者乎?’意思是说要先正确处理朝政,而不是干涉财物。这句话中的“内重外轻”就是后来形成的成语。
繁体:內重外輕
古时候汉字写法:內重外輕
例句:他内修养非常深厚,外表看起来非常平凡。
组词:内在、重要、外观、轻视
近义词:里重外轻、内动外静
反义词:内轻外重、外重内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