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下流的水勢。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沔水》:“泉湧山頂,望之交橫,似若瀑布,頽波激石,散若雨灑,勢同厭源風雨之池。” 明 徐階 《送司封仲芎楊子赴留都》詩:“頽波無停留,靈耀亦西馳。” 清 王士禛 《分甘馀話》卷下:“餘不識 許中丞 ,即此一事,真頽波中砥柱也。”
2.比喻衰頹的世風或事物衰落的趨勢。 唐 李白 《上留田》詩:“高風緬邈,頽波激清。” 宋 陳亮 《<高士傳>序》:“惟其屹然立於頽波靡俗之中,可以為高矣。” 高旭 《自題<未濟廬詩集>》詩:“豈真詞筆挽頽波?俠骨行看漸折磨。”
頽波(頹波)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核心釋義
“頽波”通“頹波”,指向下奔流的水勢,引申為衰敗的風氣或趨勢。該詞具有雙重内涵:
二、本義溯源
“頹”本義為崩塌、墜落(《說文解字·頁部》:“頹,下墜也”),“波”指水流湧動(《說文·水部》:“波,水湧流也”)。二字組合後,最早見于《文選·郭璞〈江賦〉》:“頹波突浪,鲸鲵奔湧”,描繪洶湧傾瀉的水流動态。
三、比喻義的文學化發展
自唐代起,“頹波”被賦予社會批判色彩,成為詩詞中針砭時弊的意象:
四、權威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明确界定其雙重含義:
五、經典文獻用例
參考文獻來源
(注:文獻鍊接因古籍數據庫權限限制未提供,原始文本可于《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或中華經典古籍庫檢索驗證。)
“頽波”是“頹波”的異體寫法,現代漢語中多寫作“頹波”。該詞有兩種核心含義:
字面本義
指向下奔流的水波,常用于形容江河水流向下傾瀉或退潮時的波浪。例如:“江中頹波激蕩,聲勢驚人。”
比喻引申義
比喻衰敗的趨勢或風氣,多用于描述社會、文化、道德等領域的衰退現象。如:“文人以筆墨力挽頹波”,指試圖用文章挽救衰微的文風。
文學典故
該詞在古詩文中常見,如:
使用注意
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若用于比喻時,多含對消極趨勢的批判,或表達扭轉局面的努力(如“力抗頹波”)。
榜帖半上日晝标度别簿閉門埽軌茶具廛居盜烏殿罰電壓表度索君返舍酆城劍關燧詭合顧己過隙白駒漢賊不兩立黃須兒繪聲寫影混充箭張稼穑翁鏡察鸠輯汲直拘狹來曆不明臨機應變臨民柳桮飗飃溜腿緑須姜履真茅扉摹想弄鬼弄神排闼僻王羌胡僑墓怯聲怯氣清洌旗旐勸譽傻裡八機聖帝明王聖皇滲合深入膏肓绶帶鳥霜瓦四位台曆縧籠缇襲推求外焰颉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