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向下流的水勢。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沔水》:“泉湧山頂,望之交橫,似若瀑布,頽波激石,散若雨灑,勢同厭源風雨之池。” 明 徐階 《送司封仲芎楊子赴留都》詩:“頽波無停留,靈耀亦西馳。” 清 王士禛 《分甘馀話》卷下:“餘不識 許中丞 ,即此一事,真頽波中砥柱也。”
2.比喻衰頹的世風或事物衰落的趨勢。 唐 李白 《上留田》詩:“高風緬邈,頽波激清。” 宋 陳亮 《<高士傳>序》:“惟其屹然立於頽波靡俗之中,可以為高矣。” 高旭 《自題<未濟廬詩集>》詩:“豈真詞筆挽頽波?俠骨行看漸折磨。”
“頽波”是“頹波”的異體寫法,現代漢語中多寫作“頹波”。該詞有兩種核心含義:
字面本義
指向下奔流的水波,常用于形容江河水流向下傾瀉或退潮時的波浪。例如:“江中頹波激蕩,聲勢驚人。”
比喻引申義
比喻衰敗的趨勢或風氣,多用于描述社會、文化、道德等領域的衰退現象。如:“文人以筆墨力挽頹波”,指試圖用文章挽救衰微的文風。
文學典故
該詞在古詩文中常見,如:
使用注意
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若用于比喻時,多含對消極趨勢的批判,或表達扭轉局面的努力(如“力抗頹波”)。
頽波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人們言語行為粗魯、無禮,甚至惡劣,不符合修養和禮儀。
頽波的部首是風(風),總共有13個筆畫。
頽波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寫法為頹波。
在古時候,頽波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字義相同。
1. 他的言辭舉止舉止無禮,真是好一個頽波之徒。
2. 約翰的頽波舉止讓他遭受了許多指責。
頽波作為一個詞語,通常獨立存在,難與其他詞彙組合成新詞。
近義詞:無禮、粗魯、惡劣
反義詞:有禮、謙和、文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