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揮鞭。《墨子·魯問》:“夫子三侵 魯 ,而 綽 三從,是鼓鞭於馬靳也。”
“鼓鞭”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本源含義(字面動作) 根據《墨子·魯問》記載,“鼓鞭”指揮動鞭子的動作,常用于驅趕馬匹。如“鼓鞭於馬靳”描述的是用鞭子抽打馬匹的缰繩部位。
二、引申含義(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鼓鞭”可引申為激勵、督促之意,即通過鼓勵與鞭策相結合的方式激發行動力。例如在團隊管理或教育場景中,表示用正向激勵與嚴格要求推動進步。
注意:該詞屬于較生僻的漢語詞彙,日常使用頻率較低。若在文學作品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動作還是抽象激勵。更多例句可參考《墨子》及民俗文化相關文獻。
《鼓鞭》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用鼓和鞭子來打擊或鞭打。這個詞常常用于形容軍隊行進時的軍鼓聲和騎兵隊列擺動的鞭子聲。
《鼓鞭》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鼓”字的部首是“角”,“鞭”字的部首是“革”。根據每個漢字的基本筆畫構造,可以拆分成“鼓”字五畫和“鞭”字十畫。
《鼓鞭》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出現于《詩經·國風·秦風》中的《鼓瑟》一篇。在繁體字中,鼓字和鞭字的形态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鼓字的上部構造為“王”字,下部構造為“目”字;鞭字的上部構造為“革”字,下部構造為“另”字。
1. 軍隊高昂的士氣,伴隨着震耳欲聾的鼓鞭聲。
2. 指揮官舉起手中的鞭子,有力地對着馬隊鞭鞭。
3. 骁勇的士兵們步伐整齊地隨着鼓鞭前進。
1. 鞭打(biān dǎ):用鞭子進行打擊。
2. 鼓動(gǔ dòng):用鼓聲或其他手段激發人們的熱情或情緒。
3. 鼓舞(gǔ wǔ):用激勵或激發的方式增強士氣或信心。
1. 鞭笞(biān chī):用鞭子進行打擊,含有更強的暴力或殘酷的意味。
2. 鞭撻(biān tà):用鞭子進行打擊,特指用作懲罰或責備。
3. 鞭打(biān dǎ):用鞭子進行打擊。
《鼓鞭》這個詞本身沒有反義詞,在特定語境中可以根據反面的意思使用相應的詞語,如“鼓勵”或“獎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