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纳贡。《史记·平準书》:“《禹贡》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淮南子·原道训》:“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 高诱 注:“职,贡也。”
“纳职”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进贡,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指地方或附属国向中央政权缴纳贡品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纳职”即“纳贡”,指地方诸侯、附属国或边疆民族向中央政权进献财物或特产,以示臣服或履行义务。该词由“纳”(缴纳、接受)和“职”(贡品、职责)组合而成,强调通过进贡履行分内责任。
“纳职”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既是经济行为(资源调配),也是政治象征(臣属关系的确认)。例如,《禹贡》中九州按实际情况进贡,反映了早期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治理模式。
“纳职”是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概念,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史记》《淮南子》原文或权威历史词典。
纳职指的是接受职位、职务或岗位的意思。一般指一方接纳另一方的工作请求,使其成为正式的职员。
纳: 衣字旁 (衣), 六画
职: 耳字旁 (耳), 十二画
纳职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常见,不能确定其具体的来源。
繁体字为納職。
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汉字写法基本一致,只是字形略有差异(如衣字旁没有下面一横)。
他经过面试后,成功纳职成为公司的新雇员。
纳妾、职场、纳贿、职位
接受职位、就职、上任
辞职、离职、解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