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职的意思、纳职的详细解释
纳职的解释
犹纳贡。《史记·平準书》:“《禹贡》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淮南子·原道训》:“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 高诱 注:“职,贡也。”
词语分解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职的解释 职 (職) í 管理某种事务,分(坣 )内应做的事:职业。职务。职守。职权。天职。尽职。 执行事务所处的一定地位:职工。职位。职员。职称。以身殉职。 旧时公文用语,下属对上司的自称:卑职。职当奉命。
专业解析
"纳职"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向古代诸侯或臣属向天子、君王进献贡品或方物的行为。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
基本释义与构词法
- 纳 (nà): 本义为收入、接受、接纳。在此语境下,特指"缴纳"、"进献"、"呈送"。
- 职 (zhí): 此处并非现代常用的"职务"、"职责"之意,而是通假字,通"贽 (zhì)"。 "贽"指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或诸侯朝见天子时所持的礼物、贡品。
- 合义: "纳职"即"纳贽",意为缴纳贡品、进献方物。它特指臣子、诸侯按规定向君主进献其封地或职责范围内应缴纳的土特产、珍宝等物品,以示臣服、尊崇和履行义务。
-
历史语境与制度背景
- "纳职"是中国古代朝贡体系和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先秦文献记载,诸侯国需定期向周天子朝觐并"纳职",这既是政治隶属关系的体现,也是维系中央与地方联系的经济手段。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这里的"职"即包含"纳职"的义务。典出《孟子·梁惠王下》,中华书局《孟子译注》可作为参考来源。
- 这种制度在历代王朝中均有延续和演变,成为体现君臣关系、天下秩序的重要仪式。所纳之"职"通常为地方特产、珍奇异宝或特定物资。
-
与现代词汇的区别
- 现代汉语中,"职"的主要含义已固定为"职务"、"职位"、"职责"等。"纳职"一词在现代日常语言和通用词典中已非常罕见,属于古语词或历史词。理解它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纳职"意指古代臣属或诸侯向君主进献贡品(方物、珍宝等),是履行臣服义务和体现封建等级秩序的一种特定行为。其核心在于"纳"(进献)和通假字"职"(贽,贡品)的结合,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礼制文化。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再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纳职”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进贡,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指地方或附属国向中央政权缴纳贡品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纳职”即“纳贡”,指地方诸侯、附属国或边疆民族向中央政权进献财物或特产,以示臣服或履行义务。该词由“纳”(缴纳、接受)和“职”(贡品、职责)组合而成,强调通过进贡履行分内责任。
2.文献来源与用法
- 《史记·平准书》记载:“《禹贡》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 此处指古代九州根据土地资源和人口情况向中央进贡。
- 《淮南子·原道训》提到:“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 高诱注:“职,贡也。” 说明边疆民族通过纳职表示归顺。
3.字义分解
- 纳:包含“收入”“接受”“交付”等义,如“纳税”“纳粮”。
- 职:此处通“贡”,指贡品或职责,引申为履行义务。
4.历史背景
“纳职”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既是经济行为(资源调配),也是政治象征(臣属关系的确认)。例如,《禹贡》中九州按实际情况进贡,反映了早期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治理模式。
“纳职”是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概念,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史记》《淮南子》原文或权威历史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哀匏鳌掷鲸呿白驹空谷百品保价邮件贲羊勃勃布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当街店家貂毛地窝子洞贯端身对门蕃蔽府舍革笥龟契邯郸梦行政区划吽吽郇厨简取减瘦践作极陈急留古鲁精强力壮进斝金明门九蒸三熯谲士絶踪遽宁铠扞恪懃亏累黎山老姆龙髓龙脩迷死暖热牵从潜蛬桥墩齐口穷日之力鳅海却老还童赏不逾时竦眙素霰糖缠屯长瓦散僞情下关笑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