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主出纳王命。《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孔 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按, 秦 汉 不置, 王莽 依古制,改大司农为纳言,有纳言将军 严尤 。 北周 初有御伯中大夫,掌出入侍从。 保定 四年改御伯为纳言。 宣帝 末又置侍中。 隋 避 文帝 父 杨忠 诔,改侍中为纳言, 炀帝 大业 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 唐 初为纳言, 唐 武德 四年改为侍中。参阅《通典·职官三》。
(2).尚书等近臣所用帻巾。《后汉书·舆服志下》:“尚书幘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
纳言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
一、官职职能
作为古代官名,"纳言"最早见于《尚书·舜典》,指舜帝设立的官职,负责传达帝王诏命并反馈民情,相当于后世的尚书令。唐代改侍中为纳言,成为门下省长官,主司审议诏令。
二、言语行为
从动词性词组分析,"纳"意为接受、采纳,"言"指言论建议,组合后表示接纳他人谏言。《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的"讷"通"纳",体现儒家对谨言慎行的推崇。
三、器物象征
周代礼制中,纳言还指帝王冠冕两侧垂挂的玉饰,象征君王兼听臣民之声。此制载于《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以祭",郑玄注称垂旒寓纳谏之意。
“纳言”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历史文献和演变进行解释:
起源与职责
该官职最早见于《尚书·舜典》,舜帝命龙担任“纳言”,负责传达帝王命令、听取民意并反馈,即“出纳朕命”。其核心职能是沟通上下,类似“喉舌之官”(《书·舜典》孔传)。
历史演变
指汉代至唐宋时期尚书等近臣佩戴的帻巾(头巾),其形制为“收方三寸”,象征忠正与职责显要(《后汉书·舆服志》《宋史·舆服志》)。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来源信息,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尚书》等古籍或制度史研究文献。
白犬帮补邦老包羞忍耻悲楚儳互雠疾雕尽丁丁列列鼎路东阳守扼死发耀刚讦更羸葛覃顾家衡纩荒极见义当爲积欠棘正疾作卷帐了债量材録用立年留授禄邑毛细管没功夫明石内流流域内眦蓬莱疋歌平均值掊攻蒲鞯前晌千乘之国签帅亲类起原踆踆踠踠取信于民让话三尖两刃刀擅自为谋属国四物诵弦甜嘴蜜舌岧峣停刑五室闲粟纤悉无遗绡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