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主出纳王命。《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孔 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按, 秦 汉 不置, 王莽 依古制,改大司农为纳言,有纳言将军 严尤 。 北周 初有御伯中大夫,掌出入侍从。 保定 四年改御伯为纳言。 宣帝 末又置侍中。 隋 避 文帝 父 杨忠 诔,改侍中为纳言, 炀帝 大业 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 唐 初为纳言, 唐 武德 四年改为侍中。参阅《通典·职官三》。
(2).尚书等近臣所用帻巾。《后汉书·舆服志下》:“尚书幘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
“纳言”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历史文献和演变进行解释:
起源与职责
该官职最早见于《尚书·舜典》,舜帝命龙担任“纳言”,负责传达帝王命令、听取民意并反馈,即“出纳朕命”。其核心职能是沟通上下,类似“喉舌之官”(《书·舜典》孔传)。
历史演变
指汉代至唐宋时期尚书等近臣佩戴的帻巾(头巾),其形制为“收方三寸”,象征忠正与职责显要(《后汉书·舆服志》《宋史·舆服志》)。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来源信息,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尚书》等古籍或制度史研究文献。
纳言是一个中文词汇,有着多种不同的意思和用法。在不同的语境中,纳言可以指代不同的概念。
纳言的拆分部首是糸和言,其中糸表示丝线,言表示语言。纳言的笔画数为11画。
纳言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释诂》中,意为“敬称臣下。”在古时候,纳言是赞美臣子或官员的一种尊称,用于表示对其忠诚和敬意。
纳言这个词的繁体形式为「納言」。
在古代,《康熙字典》中记载纳言的古字形为「納言」,整体形状相当于现代字形的繁体形式。
1. 他是朝廷的纳言,忠心耿耿,能言善辩。
2. 纳言之言,辞严义正,充满智慧与洞见。
纳言可以与其他词汇组成新的词语,如纳言辞、纳言词等。这些词语扩展了纳言的含义,使其更具丰富性。
与纳言意思相近的词汇有训言、谆谆告诫、谆谆教诲等。
纳言的反义词可以是忤言、违言、蔑言等,表示违背或不合规定的言辞。
八阶包办包粟卑屑蔽匿不着坟墓仓谷程効传花击鼓催生婆蜑船擣蓍订租威海卫专条滴屑屑对股对外讹弊鹅口白疮方夷飞天使者冯歡弹铗奉尊港警恢恢有余回疑绛台蒹葭倚玉简码家鸭劫路经久紧健金石良言康庄烂漫天真哰叨拉仗连环字炼力刘裕缕晰谜子内则盘脚平端噼啪乾娘倾塌卿云桑榆晩景市井无赖寿礼速旤停脱偷忍途遥日暮王质烂柯鋘锄宵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