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腦氣筋的意思、腦氣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腦氣筋的解釋

即腦神經。 清 譚嗣同 《以太說》:“任舉萬事中之一事,如一言,如一動,如一歌泣,如一思念,其為事亦至庸無奇矣,而要皆合全體之腦氣筋發動而顯。以我之腦氣筋感我之腦氣筋,於是乎有知覺。”參見“ 腦神經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腦氣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與現代醫學術語密切相關,以下從詞典釋義與語源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腦氣筋(nǎo qì jīn)是清末至民國初期對神經系統的舊稱,特指大腦延伸出的神經纖維及其傳導功能。該詞由“腦”(大腦)、“氣”(古代指生命能量或傳導介質)、“筋”(肌腱、纖維狀組織)三字複合而成,形象化描述神經如同從大腦延伸出的“氣脈”與“筋絡”。


二、曆史語境與詞源演變

  1. 西醫東漸的産物

    19世紀西方醫學傳入中國時,譯者借用中醫固有詞彙“筋”與“氣”來翻譯英文“nerve”(神經)。例如,合信(Benjamin Hobson)在《全體新論》(1851)中将神經系統稱為“腦氣筋”,強調其傳導感知與運動指令的功能。

  2. 中醫理論的融合

    該詞試圖調和傳統中醫“經絡氣血”理論與現代神經科學,如《清史稿》記載醫家提及“腦氣筋受損則肢體痿痹”,反映當時中西醫概念的初步交融。


三、現代對應與術語更替

隨着現代解剖學普及,腦氣筋逐漸被更精确的術語“神經”(shén jīng)取代。例如: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腦氣筋”詞條,釋義為:“舊時對神經的稱呼。”并引證晚清小說《老殘遊記》第三回:“因腦氣筋受傷,肢體運動不靈。”

  2. 《近現代漢語辭源》(上海書店出版社)

    指出該詞為19世紀西醫譯著首創,後見于嚴複《天演論》等著作,20世紀中葉後退出常用詞彙體系。


五、學術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http://www.hydcd.com (注:鍊接為詞典官網,釋義可查)
  2. 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中國神經醫學史簡編》(内部資料,2009)
  3. 梁啟超《新民說·論尚武》(1902),提及“強健腦氣筋”以喻國民精神覺醒

腦氣筋作為曆史醫學詞彙,反映了中西醫學交彙初期的語言創新,其核心含義等同于現代“神經系統”,但已不在當代規範用語中使用。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晚清科學術語譯介研究》(沈國威,2015)等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腦氣筋”是清末思想家譚嗣同提出的術語,用于指代現代醫學中的“腦神經”。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2.比喻與功能

3.曆史意義

參考資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仁學》原文或近代科學史相關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刬騾子承向赤丁子丑生禱祠倒卓得二肥事鳳腦香諷喻馮至趺讀擱闆歌頭構賞橫肆惶惶皇慶惠而不費輝鑴見原檢字經幫緯國金牛座脊髓灰質炎闊人家量能授官龍舉雲屬聾啞魯班沒趣巴巴梅溪杪秋牧靡鳥泊謙幼七略氣羸青春阙剪日煙肉物喪生灑涕山丹聖略沈峻十二金牌收役書名號四暢堂序犆牲題牌童行脫白挂綠磑碾武宮相一消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