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惶惶的意思、惶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惶惶的解釋

(1) [on tenterhooks;in a state of anxiety] 恐懼不安貌

人心惶惶

惶惶不可終日(形容非常驚恐,連一天都過不下去)

(2) 也作“皇皇”

詳細解釋

(1).恐懼不安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帝曰:‘卿面何以汗?’ 毓 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唐 柳宗元 《與楊誨之第二書》:“至 永州 七年矣,蚤夜惶惶,追思咎過。” 清 曾國藩 《母弟溫甫哀詞》:“人心惶惶,訛言一夕數驚。”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一:“我三天不上*********,弄得廳裡有點人心惶惶起來。”

(2).匆遽。 宋 歐陽修 《記舊本韓文後》:“ 孔 孟 惶惶於一時,而師法於千萬世。” 魯迅 《集外集·關于<關于紅笑>》:“同一著作有幾種譯本,又何必如此惶惶上訴。”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惶惶”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一、基本含義

“惶惶”讀作huáng huáng,形容人因恐懼、緊張而心神不甯的狀态,常用來描述群體或個體在面臨危險、困境或不确定性時的恐慌心理。例如“人心惶惶”或“惶惶不可終日”(形容極度不安,連一天都難以度過)。


二、詳細解析

  1. 詞源與結構

    • 單字“惶”為形聲字,從“心”、表意,本義為“恐懼”。疊用為“惶惶”後,強化了不安的情緒。
    • 曆史文獻中早有使用,如南朝《世說新語》記載:“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唐代柳宗元亦用“蚤夜惶惶”表達焦慮。
  2. 情感色彩
    強調因外界壓力或未知威脅引發的持續性焦慮,如清代曾國藩描述“人心惶惶,訛言一夕數驚”。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例句與出處

  1. 古籍用例
    • 《世說新語》:“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 柳宗元《與楊誨之書》:“蚤夜惶惶,追思咎過”。
  2. 現代例句
    • “謠言四起,鬧得全廠上下人心惶惶”。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漢語辭海》。

網絡擴展解釋二

惶惶的意思

惶惶(huáng huáng)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心情不安、恐慌、憂慮。通常用來形容人心憂慮,感到不安或恐懼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惶惶的拆分部首是心和亡,其中心字是主要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七畫。

來源

惶惶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詩經·周南·漢廣》中的一句詩:“有匪君子,充耳琇瑩。”其中“充耳琇瑩”指的是驚惶恐慌的樣子。到了現代漢語中,後來逐漸演變為指人的心情不安、憂慮不定的狀态。

繁體字

惶惶的繁體字為「惶慌」,與簡體字的寫法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惶惶的字形會有一些變化。不過,總體來說,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差異不大。

例句

1. 他在考試前十分惶惶不安,整晚都無法入眠。

2. 在這個充滿不确定性的時期,人們臉上都帶着惶惶不安的神情。

3. 他面對領導的批評時惶惶然,不知如何解釋自己的行為。

組詞

惶惶作為一個形容詞,可以和其他詞組成詞語,如:

1. 惶惶不安:形容人心情不安、恐慌憂慮。

2. 惶惶然:形容人慌亂、不安的樣子。

3. 驚惶失措:形容人在緊急情況下感到慌亂,不知所措。

近義詞

近義詞指與惶惶意思相似或接近的詞語,如:

1. 憂慮:形容人擔心、憂愁。

2. 慌亂:形容人因恐慌或突發事件而心神不定。

3. 焦慮:形容人心情急切、憂心忡忡。

反義詞

反義詞指與惶惶意思相反或是相對的詞語,如:

1. 安然:形容人心境平靜、安定。

2. 泰然:形容人心情鎮定、從容自若。

3. 平靜:形容人心情平穩、不慌不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