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于櫃内或固定壁上用以安放物件的闆。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器玩·制度》:“造櫥立櫃……善製無他,止在多設擱闆。”
“擱闆”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基本概念
指明清家具中用于分隔櫃體上下空間的活動木闆,或固定在牆壁上放置物品的闆狀結構。
材質多樣性
包括原木、玻璃、樹脂、金屬、鐵藝、陶瓷、石材等,不同材質適配不同家居風格。
在特定語境中,“擱闆”可比喻事情被擱置或中斷的狀态,如“項目暫時擱闆”。但此用法相對少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安裝細節或曆史演變,可查閱搜狗百科、太平洋家居網等高權威來源。
擱闆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将闆狀物體放置于另一個物體上,使其保持平穩、穩固的狀态。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物品的放置或安置動作。
擱這個字的部首是手,表示與手有關的意思,而闆這個字的部首是木,表示與木材或木制品有關的意思。
擱這個字總共有8劃,而闆這個字有8劃,所以擱闆這個詞總共有16劃。
擱闆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定公五年》一書中。并且有一種繁體字寫法是「擱闆」。
在古代,擱這個字的寫法較為繁複,一般是由象形字「扌」和「各」組成。而闆這個字的古時候寫法是「版」。
1. 他将書本擱闆上,準備開始閱讀。
2. 她把碗碟擱闆上,整理餐桌。
組詞:擱置、擱淺、擱下等。
相似的詞語包括放置、安放、擺放。
與擱闆相反的詞語是拿起、提起,表示從另一個物體上擡起、取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