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犆牲的意思、犆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犆牲的解釋

即特牲。《禮記·雜記下》:“下大夫之虞也,犆牲。” 陸德明 釋文:“犆,音特。”參見“ 特牲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犆牲"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犆"在《說文解字》中釋為"特牛也",特指毛色純正的祭祀用牛(《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牲"專指祭祀用的完整牲畜,《周禮·地官》記載"凡祭祀,共其犧牲",鄭玄注:"犧牲,六畜也"(《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2009)。二字合稱最早見于《禮記·月令》"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的記載。

二、引申演變 隨着語義發展,"犧牲"逐漸從宗教儀式擴展至社會領域:

  1. 動詞用法:表示舍棄重要事物,《左傳·莊公十年》"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即指祭品奉獻
  2. 名詞用法:指代奉獻對象,如曹植《求自試表》"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志欲自效于明時,立功于聖世,每覽史籍,觀古忠臣義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國家之難,身雖屠裂,而功勳著于景鐘,名稱垂于竹帛,未嘗不拊心而歎息也"中的殉道精神

三、現代語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包含:

  1. 古代祭祀用牲畜的統稱
  2. 為正義事業舍棄生命
  3. 泛指為某種目的付出代價

該詞的語義演變軌迹清晰呈現了中華文化從宗教儀式到精神奉獻的認知升華,相關用法在《漢語詞源大辭典》(中華書局,2018)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2016)中均有權威考釋。

網絡擴展解釋

“犆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需結合字形、讀音及用法進行區分:

一、現代漢語中的“犆牲”(讀音:tè shēng)

  1. 基本含義
    指為了更高尚的目标或原則,自願放棄個人利益、權益甚至生命的行為。例如為集體利益犧牲個人時間,或為信仰獻出生命。

  2. 引申意義
    強調無私和奉獻精神,常被視作高尚品質。如:“英雄們為國家犆牲了生命。”


二、古代典籍中的特殊用法

  1. 通“特牲”(讀音:tè shēng)
    在《禮記·雜記下》中,“犆牲”指祭祀時專用的單一牲畜,如牛或羊。例如:“下大夫之虞也,犆牲。”

  2. 異體字區分
    需注意與“犦牲”(bó shēng)區分,後者專指祭祀用的犦牛(一種頸脊隆起的牛),如蘇轼詩句中提及的“犦牲雞蔔”。


三、常見混淆與提示

建議在正式寫作中優先使用“犧牲”(标準現代漢語)替代“犆牲”,以避免歧義。如需引用古籍,需标注具體出處及讀音。

别人正在浏覽...

奧斯維辛集中營白鹭轉花辯照步落稽裁挫晨參暮省持盈保泰犨雞喘喙儲胥碉樓嘀嘀咕咕揲揲錘錘疊漏遞籍東山之府鳳書鋼七郎當幹荒高柯庋架合響夾乘奸禽驚心駭神覺苑開房抗直科需拉虧空濫伐墓廬南雲凝樸噴燈丕顯巧對巧法啟悟屈迹人亡物在榮逸三圭三惑三五成群三心兩意神甫生鮮十番視日耍把戲署紙尾體驗帏帳握鉛抱椠下火弦而鼓之曏日險敻閑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