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磽埆:土地堅硬瘠薄。《漢書·景帝紀》“郡國或磽陿” 唐 顔師古 注:“磽謂磽埆瘠薄也。”
墝埆:1.(土地)瘠薄。《墨子·親士》:“墝埆者其地不育。” 漢 王充 《論衡·率性》:“夫肥沃墝埆,土地之本性也。” 宋 沉遼 《代人上太守書》:“墝埆之田,不足以耕污潢之池。”《清史稿·食貨志一》:“ 高 、 亷 、 雷 屬山荒墝埆,皆給資招墾,并免升科。”
(2).地形險要處。《後漢書·南匈奴傳》:“墝埆之人,屢嬰塗炭,父戰於前,子死於後。” 李賢 注:“墝埆謂險要之地。” 五代 宋齊丘 《陪遊鳳皇台獻詩》:“畫棟泥金碧,石路盤墝埆。”《續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二年》:“地有要害,今北邊既失 古北 之險,然自 威虜城 東距海三百裡,其地沮澤墝埆,所謂天隙天陷,非敵所能輕入。”
“硗埆”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土地的貧瘠和堅硬特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讀音
基本含義
指土地堅硬、貧瘠且不肥沃,草木難以生長。例如“硗埆不毛”即形容土地貧瘠到連植物都無法存活的狀态。
出處與演變
近義詞與用法
擴展知識
“埆”在古籍中也可寫作“墽”(見),二者為異體字關系,均與土地質量相關。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土地分類或相關詞彙,可參考《說文解字》《孟子》等經典文獻。
《硗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指的是石頭碎片、礫石或石塊。它通常用來形容地面上散落的石頭或岩石碎片。
《硗埆》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石”是左部首,表示與石頭相關的意思,而“土”是右部首,表示與土地相關的意思。它具有11個筆畫,其中“石”部字有3個筆畫,而“土”部字有8個筆畫。
《硗埆》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它的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在古代中國,人們普遍使用這個詞來形容地面上的石塊碎片。
《硗埆》這個詞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仍然是“硗埆”。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代漢字《硗埆》中的“硗”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由兩個部首組成,上面是“石”字,下面是“公”字,表示石塊公開散落的意思。而“埆”字則與現代寫法相同。
1. 荒地上散落着許多硗埆,步行需要小心。
2. 媽媽提醒我别踩到地上的硗埆,以免受傷。
3. 這片田地裡有很多硗埆,需要清理一下才能耕種。
一些與《硗埆》相關的組詞有:
1. 硗礫:指的是碎石、礫石。
2. 埆墒:指的是破碎的土地或泥土。
與《硗埆》意思類似的近義詞有:
1. 石塊:指的是大的石頭。
2. 碎石:指的是破碎的岩石。
3. 碴石:指的是較小的石粒。
《硗埆》的反義詞是“整塊”,指的是沒有破碎或分散的石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