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承教的意思、承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承教的解釋

(1).接受教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願安承教。” 趙岐 注:“願安意承受 孟子 之教令。”《戰國策·趙策二》:“承教而動,循法無私,民之職也。”《史記·樂毅列傳》:“自以為奉令承教,可幸無罪。”

(2).用作謙詞,言接受教誨。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所論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 徐禦史 起身相謝道:‘承教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髻》:“今已同裡,旦晚可以承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承教"是現代漢語中具有曆史延續性的敬語詞,其核心語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承教"作動詞時表示接受教導的謙敬姿态,其構詞法體現漢語文言特色:"承"含承受、接納之意,"教"指教化傳授,組合後構成表敬類動賓結構。該詞常見于書面語體,多用于正式場合表達對師長的敬意。

二、詞源演變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溯源顯示,該詞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上》"願承教"句式,承載先秦儒家"尊師重道"的禮制傳統。至宋代朱熹《答呂伯恭書》"承教喻為學次第",詞義發展為包含學術傳承意涵的專門術語。

三、語用特征

  1. 交際功能:在現代用法中,常作為對話應答語,如"承教了"表達對建議的接受(《現代漢語敬謙辭用法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
  2. 文體分布:多用于學術書信、傳統文化研讨等正式語境(《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中華書局)

四、延伸内涵 從文化語言學角度考察,"承教"蘊含着中華文化"教學相長"的哲學觀念,與《禮記·學記》"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治國理念存在語義關聯,體現知識傳遞過程中的主體間性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承教”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一、基本含義

  1. 接受教令
    指恭敬地接受上級或長者的指令、教導。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強調對權威的遵從。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寡人願安承教”,即梁惠王表示願意接受孟子的教導。

  2. 用作謙辭,表示接受教誨
    在對話或書信中,表達虛心向對方請教或感謝對方指導的謙遜态度。如宋代曾鞏在《寄歐陽舍人書》中寫道“敢不承教而加詳焉”,即體現對他人學識的尊重。


二、使用場景


三、古文例證

總結來看,“承教”既包含對權威指令的服從,也表達人際交往中的謙遜态度,古今語義一脈相承。

别人正在浏覽...

晻冉阿旃陀石窟白錢白沙龍版插本計不暨不劣方頭采蘭蠶漁敕令楚臣讴春雷辭老殚乏東林書院二年生翻眼焚修赅洽貴幸國家裁判鼓櫂環顧家雀兒獗豎落炕練明洌氣理棹倫魁羅旛盲翁芒芴馬杓蘪蕪民伍帕米爾高原飄逝皮匠旗旝青詞青脈丘役驅動趨就熱盤上蟻子瑞颠三分國三夫人騷子世家爽爽擡盒跳升微隨五十弦鮮肥象管西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