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指南方阻隔少数民族的山河界限。戒,界。相当于今 四川 、 陕 南、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江西 、 福建 一线。《新唐书·天文志一》:“ 一行 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 岷山 、 嶓冢 ,负地络之阳,东及 太华 ,连 商山 、 熊耳 、 外方 、 桐柏 ,自 上洛 南逾 江 、 汉 ,携 武当 、 荆山 ,至于 衡阳 ,乃东循 岭 徼,达 东甌 、 闽中 ,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星传》谓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 清 钱谦益 《新阡八景诗·拂水回龙》:“ 虞山 南戒一枝来,腾踊龙身万里迴。” 清 赵翼 《偕王仲瞿蒋于野游洞庭东西两山》诗:“足跡半天下,南戒徧登眺。”
“南戒”是古代地理与政治边界概念,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南戒”指古代中国南方用于阻隔少数民族的山河界限,其中“戒”通“界”。这一界限大致涵盖今四川、陕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形成一条地理分界线。
此概念最早见于《新唐书·天文志》,唐代天文学家一行提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将中国疆域分为“北戒”(限戎狄)和“南戒”(限蛮夷)。南戒西起岷山、嶓冢山,东至太华山,延伸至商山、熊耳山、桐柏山,南跨江汉平原,经武当山、荆山至衡阳,再沿五岭至福建沿海,被称为“南纪”或“越门”。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可参考《新唐书·天文志》原文或相关历史地理研究文献。
《南戒》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南”和“戒”。
“南”字的部首是“十”,总笔画数为3。它是地名词,可表示方位,代表着南方、南面的意义。
“戒”字的部首是“戈”,总笔画数为6。它是动词,意为警惕、提防,常用来形容人们在行动之前要有所顾虑与约束。
《南戒》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战场上南方士兵的行军令,意味着警戒南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开始引申为************、防备风险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南戒》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中,《南戒》曾有不同的写法。具体而言,南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一个表示方向的“囗”字,下面是一个表示地名的“秦”字;戒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战争用的武器“戈”字,下面是表示行为的“行”字。
这个词可以用在句子中,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个团队在面临危险或潜在风险时要保持高度警惕。
组词:南风、戒备、南辕北辙。
近义词:警戒、防备、提防。
反义词:放松、掉以轻心、不警惕。
闇懦摆摊子班婕鼻吹敝力潮水传奉樗村词穷理屈诞日电热丝斗纸牌二禬子泛授风浪風謡改服钢丝床鬼功过日河身呴沫诙謿焦炭结交讥关金钗细合进门盏巾笥捐骸踽步老底累盛连长膋萧鳢肠林壑趣陋曲门豹盟契批棰青瞳人工流产如不胜衣如同赛饮三联单绍袭深竟水葓宿憾痛深恶絶桅木诿弃无籍之徒呜悒先导险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