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南冠的意思、南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南冠的解释

(1) [captive] 俘虏的代称

晋侯观于军府,见 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左传·成公九年》。 杜预注:“南冠,楚冠也。”

(2) 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详细解释

(1). 春秋 时 楚 人之冠。后泛指南方人之冠。《左传·成公九年》:“ 晋侯 观於军府,见 钟仪 ,问之曰:‘南冠而縶者,谁也?’有司对曰:‘ 郑 人所献 楚 囚也。’”《国语·周语中》:“ 陈灵公 与 孔寧 、 仪行父 南冠以如 夏 氏。” 韦昭 注:“南冠, 楚 冠也。” 柳亚子 《题曼殊·<说部>》诗:“乌騅不逝山难拔,却戴南冠作 楚 囚。”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人事》:“ 陈石泉 自北归,有北人 陈参政 者饯之《木兰花慢》云:‘归人犹未老,喜依旧著南冠。’”

(2).借指囚犯。用 钟仪 事。 唐 骆宾王 《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宋 文天祥 《真州杂赋》诗:“十二男儿夜出关,晓来到处捉南冠。” 清 顾炎武 《赴东》诗之三:“未得诉中情,已就南冠縶。” 田汉 《南京狱中·赠陈同生》诗:“夜半呻吟杂啸歌,南冠何幸近名河。”

(3).借指南方人。化用 钟仪 典。 北周 庾信 《率尔成咏》:“南冠今别 楚 , 荆 玉遂游 秦 。” 南朝 陈 江总 《遇长安使寄裴尚书》诗:“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南冠"是汉语中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词汇,其含义随时代发展呈现多层次演变:

一、词源考据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南冠"本指南方楚国人特有的冠帽,后演变为囚徒的代称。该词最早见于《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典故确立了"南冠"与囚徒身份的关联性。

二、文学意象 唐代诗歌中,"南冠"常寄托羁旅之思。骆宾王《在狱咏蝉》云:"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以蝉鸣烘托囚居的孤寂。宋代文天祥《正气歌》"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则将"南冠"升华为忠贞气节的象征。

三、现代语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该词,标注其现代用法多用于文学创作,指代被拘禁者或身处困境之人。如钱钟书《围城》中"他们像南冠的楚囚,在异乡受着精神的桎梏",延续了该词的隐喻传统。

四、考辨延伸 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出:"冠者,首服之总称",强调"南冠"作为文化符号的特殊性。现代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楚式冠冕的独特形制,使其成为身份辨识的重要标志。

网络扩展解释

“南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典故色彩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拼音:nán guān
本义:指春秋时期楚国人戴的帽子(因楚国位于中原以南,故称“南冠”)。
引申义:后因典故演变为“囚犯”或“战俘”的代称,体现不忘故国的气节。


二、典故来源

出自《左传·成公九年》:
楚国琴师钟仪被郑国俘虏后献给晋国,虽遭囚禁仍坚持戴楚冠、奏楚乐。晋侯感叹其气节,称他为“南冠而絷者”。后世遂以“南冠”代指囚徒或坚守气节的被俘者。


三、文学应用

  1. 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南冠”自喻囚徒身份,表达羁旅之愁。
  2. 李白诗句:
    “南冠君子窜遐荒”中,借“南冠”暗指流放生涯的孤傲。

四、现代用法


“南冠”一词从地域服饰发展为文化符号,既承载历史典故,又蕴含文人的气节寄托。其演变过程融合了语言、历史与文学三重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拌蒜贲饰並驅争先吃官事螭头官炽炎出海楚山巫水毳冠摧戕叠跃放心梵响凡枝飞江佛髻刚猛敢怒敢言高派根种规儆鼓盆之戚虹烛锭堠烟皇眷互跪狐腿儿架谎凿空静存墐灶客边老白相泪管敛脣两关立部漏阙矛子名宝盘蜿樵竖起凤青方青阳腔伤辞痁泄少弟傻笑石榴酒石纽说理文死目思愿所知障宿雪头至退财王休王延瞎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