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祿的意思、納祿的詳細解釋
納祿的解釋
歸還俸祿。謂辭官。《國語·魯語上》:“若罪也,則請納祿與車服而違署。” 韋昭 注:“納,歸也;祿,田邑也。” 宋 陸遊 《跋<盤澗圖>》:“時予納祿已三年,居 會稽 山陰 之 三山 。”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談錄·高逸》:“﹝ 朱昂 ﹞晚年以工部侍郎乞骸骨……内侍傳詔各賦詩餞行。凡四十八篇,獨 李翰 長維 詩最奇絶,雲:‘清朝納祿猶強健,白首還家正太平。’”
詞語分解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祿的解釋 祿 ù 古代官吏的俸給:祿米。祿位(借指官職)。祿蠹(指追求官祿的人)。祿食。俸祿。無功受祿。 福:“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 姓。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納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歸還俸祿,指官員主動辭去官職。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來源與曆史背景
- 詞根解析:“納”意為歸還、上交,“祿”指古代官員的俸祿(包括田邑、車服等物質待遇)。這一行為象征官員放棄職位與待遇,體現謙退或認錯的态度。
- 文獻記載:最早見于《國語·魯語上》:“若罪也,則請納祿與車服而違署。”韋昭注:“納,歸也;祿,田邑也。”。宋代陸遊在《跋<盤澗圖>》中也提到“納祿已三年”,表明其辭官歸隱的狀态。
2.使用場景與文化内涵
- 官員自請辭任:古代官員因年老、疾病、過失或追求隱逸生活時,常以“納祿”表明辭官意願。例如,宋代朱昂晚年以工部侍郎身份“乞骸骨”(請求退休),即屬此類。
- 禮儀與象征意義:納祿不僅是經濟上的歸還,更是一種政治姿态,體現對皇權的尊重或個人道德操守。
3.現代延伸與示例
- 在當代語境中,“納祿”一詞已不常用,但可見于傳統文化相關的表述。例如,社火臉譜圖案被認為具有“納祿”功效,象征祈福納祥,此處為引申的吉祥寓意,與原始詞義不同。
“納祿”是古代官員主動辭官、歸還俸祿的專稱,承載着傳統政治文化中的隱退觀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可查閱《國語》《渑水燕談錄》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納祿
《納祿》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給予、授予”。
拆分部首和筆畫:纟(纟字旁)+ 離(礻字旁),總共11個筆畫。
來源:《納祿》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儒家經典書籍《論語》中。在《論語·季氏》一章中,孔子說“納祿”,指的是給予人民祿位、俸祿,并授予他們成為官員的權力和責任。
繁體:納祿。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典籍的文字記載推測,古時候《納祿》的寫法可能是“納祿”。
例句:他因為在工作中表現出色,所以獲得了公司的納祿。
組詞:納祿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短語或者成語,例如“納祿之患”、“納祿之德”。
近義詞:給予、賦予、授予。
反義詞:剝奪、拒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