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居攝的意思、居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居攝的解釋

因皇帝年幼不能親政,由大臣代居其位處理政務,謂“居攝”。《漢書·食貨志上》:“ 平帝 崩, 王莽 居攝,遂篡位。” 三國 魏 曹植 《周公贊》:“ 成王 即位,年尚幼稚, 周公 居攝,四海慕利。” 唐 元稹 《遷廟議狀》:“ 則天 為居攝,則 中宗 非中興,不得為不遷之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居攝”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曆史的漢語詞彙,主要指在皇帝年幼、生病或無法親政時,由攝政王、大臣或皇太後等代理朝政的行為。該詞由“居”(意為居位、占據位置)和“攝”(意為代理、暫時代管)組合而成,強調臨時性的權力代行,常見于封建王朝的政治語境中。例如,在漢朝,王莽曾以“居攝”之名代理朝政,最終篡位建立新朝;類似情況也出現在清朝慈禧太後垂簾聽政時期。

從詞典角度,《漢語大詞典》将“居攝”定義為“君主年幼或不能視事時,由他人代理國政”,強調其作為正式政治術語的用法。來源:《漢語大詞典》。

此外,《辭海》補充解釋為“指代理君主處理政務,多見于史書典籍”,突顯其在曆史文獻中的權威性。來源:《辭海》。

在曆史應用中,“居攝”不僅涉及權力交接,還常伴隨禮儀和制度安排,如頒布诏書、設立攝政機構等,反映了古代中國政治體系的繼承與變革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

“居攝”是中國古代政治術語,指因皇帝年幼或無法親政時,由大臣暫時代行皇帝職權的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居攝”即“代居其位攝行政務”,核心是臣子暫時行使最高統治權。該詞最早見于《漢書·食貨志》,記載王莽在漢平帝去世後“居攝”并最終篡位的曆史事件。

二、曆史背景與典型案例

  1. 周公輔政
    周成王年幼時,周公旦代行天子職權,成為“居攝”的典範。《論衡》記載:“周公居攝,周道乃成”。

  2. 王莽篡漢
    漢代孺子嬰時期,王莽以“居攝”名義掌握大權,最終建立新朝,成為負面案例。唐代元稹曾評價:“王莽居攝,遂篡位”。

三、文學與政治評價

古代文獻中,“居攝”常被用作政治隱喻。例如:

四、相關延伸

需要查看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漢書》《論衡》等原始文獻,或訪問相關詞條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化兵堠伯英怅觸常可燀燿朝晨成闊牀屏吹胡子瞪眼垂水初來乍到唇焦口燥叢塗村酒野蔬膽道系統釘問發酸拊背幹部四化剛鲠宮宷管絲豪彊和語惶撓堅明劫賊寖高禁籍季諾九錫花阚虓寬閑斂谷廖井籬陰龍眉豹頸僇譴門基模次品俗搶捍牽絲攀藤顦顇青瓊戎棨善貸珊鈎蜃器釋聃十年寒窗所識苔紙土老兒聞名遐迩文章家無休無了嫌隙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