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明法的意思、明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明法的解釋

(1).使法令嚴明。《管子·幼官》:“明法審數,立常備能則治。”《韓非子·南面》:“人主不能明法而以制大臣之威,無道得小人之信矣。”

(2).明确的法令。《史記·秦始皇本紀》:“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 漢 桓寬 《鹽鐵論·申韓》:“是以聖人審於是非,察於治亂,故設明法,陳嚴刑,防非矯邪,若隱括輔檠之正弧剌也。故水者火之備,法者止奸之禁也。”

(3).通曉法令。《後漢書·郭賀傳》:“ 賀 能明法,累官, 建武 中為尚書令,在職六年,曉習故事,多所匡益。”

(4).明顯的規律。《莊子·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説。”

(5). 漢 、 唐 、 宋 各代察舉人才及科舉取士的科目名稱。 漢 建元 初令郡察人材,設四科,其三曰明習法令,為明法的開始。 唐 宋 科舉都有明法科。主要考試關于法令的知識。《新唐書·選舉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宋史·選舉志一》:“初,禮部貢士,設進士……學究、明經、明法等科。”參閱《通典·選舉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明法”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彰明法治,使法令嚴明
    指通過制度确立或強化法律權威。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皇帝臨位,作制明法”,強調君主通過制定法律彰顯統治秩序。此含義多用于政治治理層面,體現法家思想中對法律效力的重視。

  2. 明确的法令或法律條文
    作為名詞使用時,指清晰、公開的成文法規。例如《漢書》提到“犯上禁,橈明法”,即觸犯明确的上層禁令或法律。

  3. 自然規律或法則
    道家思想中引申為天地運行的規律。《莊子·知北遊》提出“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認為四季更替蘊含無需言說的自然法則。

  4. 古代科舉與選才科目
    漢、唐、宋時期選拔人才的考試科目之一。漢代設“明習法令”科,唐宋科舉延續此科,主要考核法令知識,如《查字典》提到“唐宋科舉都有明法科,考試關于法令的知識”。

  5. 通曉法律的能力
    指個人對法律的理解與掌握,如《韓非子》強調“釋法不用”的危害,側面反映通曉法令的重要性。


“明法”既可指法律制度的建立與執行,也可擴展至自然規律,同時作為古代選拔法律人才的途徑。其核心内涵圍繞“明确性”與“權威性”展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明法

明法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明”和“法”兩個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

“明”字的部首是日字旁,總共有八畫。而“法”字的部首是水字旁,總共有八畫。

來源

“明法”一詞是由明代理學家趙翼創作,用來指代明代的法律制度和規章制度。

繁體

繁體字“明法”寫作“明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明法”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基本相同。

例句

1. 遵守明法,是每個公民的責任。

2. 他違背了明法,因此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組詞

1. 法律明文

2. 形勢明朗

3. 明智決策

近義詞

1. 法令

2. 法規

3. 規章

反義詞

1. 違法

2. 不合法

3. 違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