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窮褲”。一種有前後裆系着固密的褲子。後泛指有裆褲。《漢書·外戚傳上·孝昭上官皇後》:“ 光 ( 霍光 )欲皇後擅寵有子,帝時體不安,左右及醫皆阿意,言宜禁内,雖宮人使令皆為窮絝,多其帶。” 顔師古 注:“ 服虔 曰:‘窮絝有前後當,不得交通也。’使令,所使之人也。絝,古袴字也。窮絝,即今之緄襠袴也。” 宋 趙與虤 《娛書堂詩話》卷上:“古樂府雲:‘愛惜加窮袴,防閑託守宮。’《冷齋夜話》雲:‘窮袴, 漢 時語,今襠袴也。’” 清 趙翼 《新晴民皆跨街曬衣》詩:“積雨初晴衣共曬,街懸窮袴裲襠多。”
“窮絝”一詞中的“絝”實為“袴”的異體字,通常寫作“窮袴”或“窮褲”,是漢代宮廷中一種特殊設計的褲子。
曆史背景
據《漢書·外戚傳》記載,漢昭帝時期,上官皇後為鞏固地位,下令讓宮中宮女穿着“窮袴”,并系多層腰帶,使其難以解開。此舉旨在限制宮女與皇帝接觸,維護後宮秩序。
形制特點
窮袴是一種有裆的閉合式褲子(不同于當時常見的開裆褲),采用厚實布料制成,腰部用帶子緊密系結,穿着繁瑣。這種設計兼具防護性和約束性。
文化意義
它反映了古代宮廷對女性身體的規訓,同時是研究漢代服飾制度的重要實例。後世也用“窮袴”代指保守或束縛性的衣着制度。
“窮”在此非指貧窮,而是取“盡、嚴實”之意,強調褲子的封閉性。該詞屬于古代特定語境下的專稱,現代已不常見。
窮絝(qióng fú)在古代漢語中是一個詞語,意思是衣着破爛、貧困的樣子。這個詞語由兩個字組成,窮(qióng)的意思是貧窮、困苦;絝(fú)是指衣料的絲絹。
窮的拆分部首是穴(xué),總筆畫數為7,而絝的拆分部首是纟(mǐ),總筆畫數為13。
窮絝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繁體字,窮絝在繁體中分别寫作窮絛。
1. 他的穿着破爛不堪,完全是一個窮絝樣子。
2. 我們應該幫助那些身處窮絝的人,讓他們擺脫困境。
組詞:窮酸、貧窮、貧困、困苦
近義詞:破爛、衣衫褴褛、貧困潦倒
反義詞:富裕、財富、舒適、華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