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禄的意思、纳禄的详细解释
纳禄的解释
归还俸禄。谓辞官。《国语·鲁语上》:“若罪也,则请纳禄与车服而违署。” 韦昭 注:“纳,归也;禄,田邑也。” 宋 陆游 《跋<盘涧图>》:“时予纳禄已三年,居 会稽 山阴 之 三山 。”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 朱昂 ﹞晚年以工部侍郎乞骸骨……内侍传詔各赋诗饯行。凡四十八篇,独 李翰 长维 诗最奇絶,云:‘清朝纳禄犹强健,白首还家正太平。’”
词语分解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禄的解释 禄 ù 古代官吏的俸给:禄米。禄位(借指官职)。禄蠹(指追求官禄的人)。禄食。俸禄。无功受禄。 福:“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姓。 笔画数:; 部首:礻;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纳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归还俸禄,指官员主动辞去官职。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来源与历史背景
- 词根解析:“纳”意为归还、上交,“禄”指古代官员的俸禄(包括田邑、车服等物质待遇)。这一行为象征官员放弃职位与待遇,体现谦退或认错的态度。
- 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上》:“若罪也,则请纳禄与车服而违署。”韦昭注:“纳,归也;禄,田邑也。”。宋代陆游在《跋<盘涧图>》中也提到“纳禄已三年”,表明其辞官归隐的状态。
2.使用场景与文化内涵
- 官员自请辞任:古代官员因年老、疾病、过失或追求隐逸生活时,常以“纳禄”表明辞官意愿。例如,宋代朱昂晚年以工部侍郎身份“乞骸骨”(请求退休),即属此类。
- 礼仪与象征意义:纳禄不仅是经济上的归还,更是一种政治姿态,体现对皇权的尊重或个人道德操守。
3.现代延伸与示例
- 在当代语境中,“纳禄”一词已不常用,但可见于传统文化相关的表述。例如,社火脸谱图案被认为具有“纳禄”功效,象征祈福纳祥,此处为引申的吉祥寓意,与原始词义不同。
“纳禄”是古代官员主动辞官、归还俸禄的专称,承载着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隐退观念。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可查阅《国语》《渑水燕谈录》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纳禄
《纳禄》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给予、授予”。
拆分部首和笔画:纟(纟字旁)+ 离(礻字旁),总共11个笔画。
来源:《纳禄》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儒家经典书籍《论语》中。在《论语·季氏》一章中,孔子说“纳禄”,指的是给予人民禄位、俸禄,并授予他们成为官员的权力和责任。
繁体:納祿。
古时候汉字写法:根据古代典籍的文字记载推测,古时候《纳禄》的写法可能是“納祿”。
例句:他因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所以获得了公司的纳禄。
组词:纳禄可以与其他词语组成短语或者成语,例如“纳禄之患”、“纳禄之德”。
近义词:给予、赋予、授予。
反义词:剥夺、拒绝。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