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瑟的意思、徹瑟的詳細解釋
徹瑟的解釋
古代士遇父母或己有疾,撤去琴瑟,以示憂戚,或表示思靜。《儀禮·既夕禮》:“有疾,疾者齊,養者皆齊,徹琴瑟。” 賈公彥 疏:“今以父母有疾,憂不在于樂,故去之。”後以“徹瑟”指臨終。 清 黃宗羲 《毛烈婦墓表》:“徹瑟之日,信誓旦旦;下窆不踐,更待何日!”參閱《禮記·喪大記》“士去琴瑟” 鄭玄 注。
詞語分解
- 徹的解釋 徹 (徹) è 通,透:貫徹。透徹。徹底。徹骨。徹悟。響徹。 治,開發:“徹田為糧”。 毀壞:“徹我牆屋”。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 瑟的解釋 瑟 è 弦樂器,似琴。長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後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鼓瑟。 矜持端莊的樣子。 〔瑟瑟〕.形容輕微的聲音;.形容顫抖。 潔淨鮮明的樣子。 筆畫數:; 部首:王;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徹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與禮儀背景
“徹瑟”最初指古代士人在父母或自己患病時,撤去琴瑟的行為。這一禮儀源自《儀禮·既夕禮》,賈公彥在注解中提到,因疾病帶來的憂戚之情使人無心于樂,故需撤去琴瑟以示哀思或追求心境甯靜。
二、引申義與文獻用例
後世将“徹瑟”引申為“臨終”的委婉表達。例如清代黃宗羲在《毛烈婦墓表》中寫道:“徹瑟之日,信誓旦旦”,即以“徹瑟”暗指生命終結的時刻。此用法與《禮記·喪大記》中“士去琴瑟”的喪儀傳統相關,進一步強化了其與死亡的關聯。
補充說明
- 詞義演變邏輯:從具體行為(撤樂器)到抽象象征(生命終止),體現了古人通過禮儀動作表達深層情感的文化特征。
- 使用場景: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莊重語境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儀禮》《禮記》原文或清代考據學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徹瑟(chè sè)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徹底憂傷,感到深深的凄涼。該詞共有13個字,具體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彳、石、蔔、水、犬、人女、弓弓、夕、日、口。造字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典籍《尚書大傳》。徹瑟的繁體字為“徹瑟”。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徹瑟的字形也有所變化。例如:“徹”字是由“彳”和“七”組成,而“瑟”字由“王”和“石”組成。一個使用徹瑟的示例句是:“她默默地坐在窗前,心中徹瑟。”徹瑟的組詞可以有“徹底”、“徹夜”等。與徹瑟意思相近的詞語可以是“憂傷”、“凄涼”等。相反的詞語可能包括“喜悅”、“快樂”等。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