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驥伏櫪 ”。
“骥伏”是“骥伏枥”的簡稱,源自東漢曹操《龜雖壽》中“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的典故,現多用于比喻年邁者仍懷壯志。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出處與演變
比喻意義
強調年齡與志向的反差,多用于形容老年人或長期處于困境者仍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例如:
使用場景
“骥伏”是一個典雅的漢語詞彙,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其比喻義,多用于褒揚老年壯志或逆境中的堅韌精神。若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
《骥伏》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含義和相關信息。
《骥伏》意指高質量的駿馬騎乘者的姿勢,既表現出駿馬的力量和敏捷性,也展示騎手的穩定和掌控能力。在廣義上,也指形象生動、氣質高尚的人。
《骥伏》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馬」和「人」。它總共有10個筆畫。
《骥伏》一詞最早出現在《文獻通考》一書中,是明朝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的古文版本。在第五十九回中,形容孫悟空騎在馬鞍上,姿态優美,宛如骥伏。
《骥伏》的繁體字為「駿伏」。
在古時候,「骥伏」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漢代的《說文解字》中,「骥伏」的寫法是「驥伏」。
1. 他騎着馬,姿勢骥伏,風姿獨特。
2. 他的着裝、言談舉止都給人以骥伏之感。
骥伏沒有常用的組詞,因為它本身是一個完整的詞語。
近義詞:駿馬、駿骨、驽馬。
反義詞:羸馬、驽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