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 sit erect] 危坐,端坐
冥然兀坐。——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獨自端坐。 唐 戴叔倫 《晖上人獨坐亭》詩:“蕭條心境外,兀坐獨參禪。” 宋 蘇轼 《客住假寐》詩:“謁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林四娘》:“ 陳公 寶鑰 , 閩 人,夜獨坐,有女子搴幃入……笑雲:‘清夜兀坐,得勿寂耶!’” ********* 《采石矶》:“他也有一個人關上了房門,在那學使衙門東北邊的 壽春園 西室裡兀坐的時候。”
“兀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既可用于中性描述端坐的姿态(如“危坐”),也可通過上下文傳遞孤獨、愁思等情感,如詩句“愁絕團圓月,他鄉獨自看”中的寂寥感()。
總結來看,“兀坐”融合了身體姿态與精神狀态的描寫,常見于古典文學,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情感色彩。
《兀坐》是指一個人孤獨地靜坐在一處,保持靜默不語的狀态。其拆分部首為兀(wù)和坐(zuò),兀的部首為兒,坐的部首為土。兀的筆畫數為一,坐的筆畫數為七。
該詞源自古代漢語,漢字的構造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了一些變化。在繁體字中,兀坐的寫法相對保持不變,依然是兀坐兩個字的簡化形式。
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并不統一,變體繁多。兀字的寫法即為一個人念頭秃的樣子,在字的右側有一個小,表示秃發的部分;而坐字則是表示人在地上坐的形象。
以下是兀坐在句子中的例句:
1. 他疲憊不堪地兀坐在椅子上,思緒萬千。
2. 在寂靜的夜晚,她常常一個人兀坐在窗前思考人生。
兀然、兀自、坐直、坐姿、坐落、坐标
獨坐、寂坐、默坐、獨自靜思
交談、活動、離開、行動、社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