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善;不肖。《詩·小雅·十月之交》:“爗爗震電,不寧不令。” 鄭玄 箋:“天下不安,政教不善之徵。”《左傳·宣公十四年》:“寡君有不令之臣 達 ,構我敝邑於大國。” 唐 元稹 《莺莺傳》:“慈母以弱子幼6*女見託,奈何因不令之婢,緻淫佚之詞!” 明 楊慎 《二伯論下》:“ 秦繆公 不幸而畜此不令之臣,千裡而襲人,強賊之行也。”
(2).沒有命令。《孫子·九地》:“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孔子家語·好生》:“ 孔子 曰:‘以此觀之, 文王 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矣哉!’”
(3).不聽從命令。《韓非子·說疑》:“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魏書·北海王詳傳》:“昔者, 淮 夷叛命,故有三年之舉; 鬼方 不令,乃緻淹載之師。”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不令漢語 快速查詢。
“不令”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一、基本釋義
二、用法分析 • 作謂語時多含否定性評價,如《韓非子·說疑》:“不令之民,索其行邪侈”中特指不服從法令的民衆。 • 作定語可表“不善”義,《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引《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不令兄弟,交相為瘉”,此處形容兄弟關系不和睦。
三、近反義詞系統 近義:不命(未受指使)、自為(主動作為) 反義:勒令(強制命令)、敕令(官方指令)
注:本文核心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及《十三經注疏》典籍用例。
“不令”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不善/不肖
指品德或行為不好,常用來形容人的劣行或政教不善。
沒有命令
表示未收到指令或自然形成某種狀态。
不聽從命令
形容違抗指令的行為或人。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不令”作為成語時表示“不使人滿意”,用于形容表現不佳或令人失望的事物。例如:“他的成績不令父母滿意。” 但這一用法在古典文獻中較少見。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例句或詳細解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如)。
奧克蘭群島保國寺抱一北向變易兵機辰勾床寝垂心跐蹬大湊達恉房圖帆篷分燈分重黼衣符印幹爽高分子功能材料亘屏管甯榻過期鼓智海老漢民族欱納彙款惠聲夾闆船講射減薪交纏結發夫妻禁障救溺恺至憐察摟算祿運麥面沒頭沒腦妙英民淳俗厚民族資産階級摩西盤空峭僻耆利栖梧辱玷如雲沙道蛇網草書信館四恩司吏宿債拓造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