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母弟的意思、母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母弟的解释

(1).同母之弟。别于庶弟。《左传·宣公十七年》:“冬,公弟 叔肸 卒,公母弟也。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称弟,皆母弟也。”《书·牧誓》“昬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 孔 传:“母弟,同母弟。” 孔颖达 疏:“《春秋》之例,母弟称弟,凡《春秋》称弟皆母弟也。母弟谓同母之弟。” 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铭》:“公之母弟 全素 ,孝慈友弟。” 清 薛福成 《母弟季怀事状》:“母弟 季怀 ,讳 福保 ,於兄弟行第四。”

(2).母亲的弟弟,即舅。《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 母弟 丁公 ,为 楚 将。” 司马贞 索隐:“谓 布 之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母弟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亲属关系的称谓词,其核心含义指“同母所生的弟弟”,即与自己同一位母亲的弟弟。该词在古代文献和现代汉语中均有使用,但语境与使用频率存在差异。

1.词义解析

《汉语大词典》明确解释“母弟”为“同母之弟”,强调血缘关系的直接性。例如《左传·隐公五年》中“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一句,便涉及“母弟”在宗法制度中的特殊地位。

2.与“胞弟”的用法差异

现代汉语常用“胞弟”表示同父母所生的弟弟,而“母弟”更侧重强调“同母但未必同父”的情况。例如《现代汉语词典》指出,古代家庭中若父亲有多个妻子,子女可能称同一母亲所生的兄弟为“母弟”,以区分其他异母兄弟。

3.历史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在周代宗法制度下,“母弟”一词常被用于政治继承关系。据《礼记·丧服小记》记载,诸侯的“母弟”因其血缘亲近性,可参与重要事务商议。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嫡庶关系的严格划分。

4.现代用法的演变

当代《古代汉语词典》提及,“母弟”在现代口语中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用于还原古代社会亲属制度。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贾环的关系描述,便隐含“母弟”与“庶弟”的区别。

网络扩展解释

“母弟”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一、同母之弟(区别于庶弟)

指同一母亲所生的弟弟,强调血缘关系的纯粹性。该用法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七年》记载的「冬,公弟叔肸卒,公母弟也」,孔颖达注释《尚书·牧誓》时明确「母弟谓同母之弟」。古代宗法制度中,母弟在继承权、家族地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如唐代韩愈墓志铭中提到的「公之母弟全素」即强调嫡亲关系。

二、母亲的弟弟(即舅舅)

此义项见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记载的「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司马贞索隐直接注解「谓布之舅也」。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相对较少,主要出现在特定语境下对亲属关系的表述。

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提到「母弟」作为成语表示兄弟互助(如《论语》引申义),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延伸解读。建议在正式语境中优先采用前两种核心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黯忖巴巴白纻歌磅子儿半老头朝夕之策蚩恶赤灵怠容叨沓定陵赴举感或高傲故倡鲑鱼函思贱材建筑物脚货积垢畸民汲引积志渴乏空室诳瞒略卖良骥两小无猜令曲霖霪路过麻苇谋猷南舣北驾扭亏泡桐喷筒铅墨虔虔齐谐热中塞路三斗艾沙幕山大人社会圣节盛衰视死如饴守阙殊方同致沓嬲贪滥蹹婪探历天冠完盛沃塉些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