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母之弟。别于庶弟。《左传·宣公十七年》:“冬,公弟 叔肸 卒,公母弟也。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称弟,皆母弟也。”《书·牧誓》“昬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 孔 传:“母弟,同母弟。” 孔颖达 疏:“《春秋》之例,母弟称弟,凡《春秋》称弟皆母弟也。母弟谓同母之弟。” 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铭》:“公之母弟 全素 ,孝慈友弟。” 清 薛福成 《母弟季怀事状》:“母弟 季怀 ,讳 福保 ,於兄弟行第四。”
(2).母亲的弟弟,即舅。《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 母弟 丁公 ,为 楚 将。” 司马贞 索隐:“谓 布 之舅也。”
“母弟”一词在汉语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指同一母亲所生的弟弟,强调血缘关系的纯粹性。该用法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七年》记载的「冬,公弟叔肸卒,公母弟也」,孔颖达注释《尚书·牧誓》时明确「母弟谓同母之弟」。古代宗法制度中,母弟在继承权、家族地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如唐代韩愈墓志铭中提到的「公之母弟全素」即强调嫡亲关系。
此义项见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记载的「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司马贞索隐直接注解「谓布之舅也」。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相对较少,主要出现在特定语境下对亲属关系的表述。
部分资料提到「母弟」作为成语表示兄弟互助(如《论语》引申义),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延伸解读。建议在正式语境中优先采用前两种核心释义。
《母弟》是指母亲的弟弟,也就是自己的叔叔。
在《康熙字典》中,母字的五画作为部首,弟字的七画作为笔画。
《母弟》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表达对母亲的亲属关系的描述。
繁体字中,母字没有太大变化,而弟字的变体有「弟」、「弟」等。
《母弟》一词的古时写法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
1. 我的母弟今年已经四十岁了,看起来年轻得像个哥哥。
2. 弟弟把他的家庭问题告诉了他的母弟,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议。
组词:母亲、叔叔、亲属
近义词:阿叔、伯母、姨夫
反义词:姐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