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壤的意思、邦壤的詳細解釋
邦壤的解釋
鄉邦;鄉土。《晉書·郗鑒傳》:“邑人 張寔 先求交於 鑒 , 鑒 不許。至是, 寔 於 午 ( 陳午 )營來省 鑒 疾,既而卿 鑒 。 鑒 謂 寔 曰:‘相與邦壤,義不及通,何可怙亂至此邪!’ 寔 大慚而退。”《梁書·孝行傳·甄恬》:“ 恬 既孝行殊異,聲著邦壤,敦風厲俗,弘益茲多。”
詞語分解
- 邦的解釋 邦 ā 國:友邦。鄰邦。邦交(國和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系)。邦國(國家)。邦人(本國的人)。 國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壤的解釋 壤 ǎ 松軟的土,可耕之地:土壤。沃壤。壤土。 地,與“天”相對:霄壤。天壤之别。 地區,區域:壤界。接壤。窮鄉僻壤。 古同“攘”,紛亂。 古同“穰”,五谷豐收。 霄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邦壤”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詞義
“邦壤”讀作bāng rǎng(注音:ㄅㄤ ㄖㄤˇ),意為鄉邦、鄉土,即故鄉或所屬的地域。例如《晉書·郗鑒傳》中“相與邦壤”,即指同屬一個鄉土。
二、結構分析
- 邦:指國家或地區,如“友邦”“鄰邦”;
- 壤:本義為松軟可耕的土地(如“沃壤”),引申為地域、領土(如“天壤之别”)。
組合後,“邦壤”強調國家疆域内的具體鄉土範圍,帶有對故土的歸屬感。
三、文獻例證
- 《晉書·郗鑒傳》用“邦壤”表達對同鄉行為的批評:“相與邦壤,義不及通,何可怙亂至此邪!”;
- 《梁書·孝行傳》中“聲著邦壤”描述人物德行在家鄉的廣泛傳揚。
四、現代使用
該詞屬古漢語詞彙,現代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高權威性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邦壤(bāng rǎng)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國家的疆土。下面我來逐個解答你的問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邦(部首:阜,筆畫:7)壤(部首:土,筆畫:7)
來源:
邦壤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字,古時寫作「邦壤」,現代寫作「邦瀼」或「邦疆」。意思與國家的疆土相近。
繁體:
邦壤在繁體字中寫作「邦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邦壤在古時寫作「邦壤」。
例句:
1. 愛護國家的邦壤是每個公民的責任。
2. 護衛邊境是維護國家邦壤的重要任務。
組詞:
邦壤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許多詞語,如「邦壤邊防」、「邦壤安全」、「邦壤保衛」等。
近義詞:
邦壤的近義詞包括「國土」、「疆域」等。
反義詞:
邦壤的反義詞可以是「外域」、「敵國」等。
希望這些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