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四川 青衣江 。因自塞外流入 樂山 境與 岷江 會合,故稱。亦泛指南方少數民族聚居地帶的江水。 宋 蘇轼 《初發嘉州》詩:“ 錦水 細不見,蠻江清可憐。” 王十朋 注引 林子仁 曰:“蠻江, 陽山 與 青衣江 也。” 查慎行 注:“《太平寰宇記》: 青衣水 ,濯衣即青,故名。至 龍遊縣 ,與 汶水 合,以其來自徼外,故曰蠻江。” 宋 陸遊 《青玉案·與朱景參會北嶺》詞:“小槽紅酒,晚香丹荔,記取蠻江上。” 清 吳偉業 《送曹秋嶽以少司農遷廣東左轄》詩:“山連鳥道天應盡,日落蠻江浪未平。”
“蠻江”是古代文學中對特定水域的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指四川青衣江,因該江自塞外流入樂山與岷江彙合而得名。後也泛指南方少數民族聚居區域的江河,帶有地理方位與文化特征的雙重含義。
文學例證
詞源解析 名稱源于《太平寰宇記》記載:“青衣水濯衣即青,至龍遊縣與汶水合,以其來自徼外,故曰蠻江。”“徼外”即邊塞之外,古代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稱為“蠻地”,故得此稱。
注:該詞現已不常用于現代地理命名,更多見于古典詩文研究領域。
《蠻江》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江河流域或流淌的水質粗犷、波濤洶湧的情景。它蘊含着一種狂野、原始的氣息。
《蠻江》可以拆分為“虍”和“水”兩個部首。它共有15個筆畫,其中“虍”部4個筆畫,“水”部11個筆畫。
《蠻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它最早出現在古代詩歌和文學作品中,用來描述江河的特征。由于江河具有奔騰、激烈的特點,因此将其比喻為蠻荒、不羁的生物,以突顯江河的狂野特質。
《蠻江》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蠻江」。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經曆了演變。《蠻江》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虍」和「水」兩個部首的結構。
1. 他聽到蠻江的巨浪聲,心生敬畏之情。
2. 在蠻江岸邊,人們劈柴生火取暖。
3. 蠻江湍急的水流給人一種奔騰而來的感覺。
1. 蠻夷:指原始、野蠻的民族。
2. 蠻荒:指未經開發、較為荒涼的地方。
3. 蠻橫:形容舉止粗暴、傲慢無禮。
1. 奔流:形容江河水流湍急、迅猛。
2. 狂濤:形容波浪高漲、洶湧澎湃。
3. 狂暴:形容氣勢猛烈、極具威力。
1. 清澈:形容水質幹淨、透明。
2. 平靜:形容水面平穩、沒有波瀾。
3. 溫和:形容水流溫柔、緩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