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浩渺不分明貌。 宋 葉適 《漳浦縣聖祖殿記》:“然其汎之瀰茫,遁之幽遐,家薜蘿,友鷗鷺,亦甘於獨往而人莫能同,固不取也。”
猶言迷茫、廣遠。 宋 辛棄疾 《上西平·會稽秋風亭觀雪》詞:“起來極目,向彌茫、數盡歸鴉。”
“彌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形容廣闊而模糊不清的景象或心境,具體可從以下層面理解:
基本釋義
指空間或視覺上的浩渺、不分明,常用于描繪自然景觀的遼闊朦胧感,如水面、天空或雪景。例如宋葉適《漳浦縣聖祖殿記》中“汎之瀰茫”形容水面的浩渺;辛棄疾詞句“向彌茫、數盡歸鴉”則通過歸鴉的意象,強化了視野的廣遠與迷蒙。
引申含義
亦可表達心理狀态的迷茫或對未知的怅惘,如面對複雜境遇時的無措感。查字典将其概括為“迷茫、廣遠”,體現了物理與精神層面的雙重模糊性。
用法特點
該詞多用于文學語境,常見于詩詞或散文中,通過具象的景物描寫傳遞抽象情感。例如:“暮色彌茫,遠山隱入雲霭”既寫實景,亦暗喻心緒的飄渺。
“彌茫”兼具空間廣袤與感知模糊的雙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若需進一步了解用法,可參考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實例。
《彌茫》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廣闊無垠、無邊無際、遙遠神秘的樣子。形容事物或景象無法被準确把握或理解。
《彌茫》的偏旁部首有弓和艸,偏旁部首分别在左邊和上邊。它總共有9畫。
《彌茫》是現代漢字,它的繁體字形為「瀰茫」。
在古代,「彌茫」的寫法有些許差異。可以用「彌漫」來表示,其中「漫」的意思是彌漫、遍布。這種寫法強調了茫茫無邊的感覺。
1. 月光灑在大海上,倒映出一片彌茫的銀白。
2. 他對未來的前景感到彌茫,不知道該如何面對。
茫然、茫無邊際、一片茫然、茫茫大海
迷茫、渺茫、幽幽、浩渺
明晰、清晰、清楚、可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