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書信。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二:“ 康熙 間,叔父 健磐公 訪戚 鎮江 ,寓某鐵匠家,與其妻 張淑儀 有文字之知,彼此暗投箋劄,唱和甚懽,而終不及于亂。” 清 葉廷琯 《吹網錄·胡注失收考異》:“餘因 胡心耘 得交 季言 ,箋劄常通,終未一面。”
牋劄:亦作“ 牋劄 ”。書信;公文。 唐 趙冬曦 《奉和聖制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賦得蓮字》:“牋劄來宸禁,衣冠集詔筵。” 宋 王谠 《唐語林·賞譽》:“﹝ 劉贍 ﹞少為 漢 南 鄭司徒 掌牋劄。”
“箋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n zhá,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書信或公文,尤指以小幅紙張書寫的信件。該詞在古代多用于正式或文學性的文字交流,如私人信函、官方文書等。
近義詞包括“箋牍”“書劄”“信劄”等,現代多稱“書信”或“信件”。
《箋劄》是指以箋紙和劄子來記錄、傳達信息的方式。這兩個詞都是指古代的書信或私人信件。
《箋劄》的拆分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箋 (jiān) 的部首是竹,共有6畫;劄 (zhá) 的部首是木,共有5畫。
《箋劄》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紙張使用方式。古代人們使用竹子制作的竹劄來記錄重要信息,後來隨着紙張的使用普及,人們開始使用紙質的箋紙來代替竹劄。
《箋劄》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箋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箋」的形狀為上面兩豎内外夾上橫,代表紙質的箋;「劄」的形狀為三個橫線,代表竹劄。
1. 他寫了一封長篇的箋劄來向對方表達感謝之情。
2. 這些古代的箋劄展示了人們古代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組詞推薦:箋紙、劄記、箋名、劄子
近義詞推薦:書簡、書劄、書信
反義詞推薦:宣紙、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