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敕的意思、母敕的详细解释
母敕的解释
母亲的告诫。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王经 ﹞为尚书,助 魏 ,不忠於 晋 ,被收,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敕,以至今日!’”
词语分解
- 母的解释 母 ǔ 妈妈,娘:母亲。母性。母系。慈母。母忧(称母亲去世)。 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姑母。舅母。 雌性的,与“公”相对:母鸡。 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母国。母校。母音(元音)。 一套东西中间可以包含其他部
- 敕的解释 敕 ì 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命。敕书。敕封。奉敕。宣敕。 告诫:申敕。戒敕。 古同“饬”,整顿。 笔画数:; 部首: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母敕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语词,现多用于书面或学术语境,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母敕(mǔ chì)指母亲的告诫、教诲或训导。其中:
- “母”:指母亲,强调血缘与教育者的双重身份。
- “敕”:本义为“告诫、命令”(《说文解字》:“敕,诫也”),引申为长辈对晚辈的训示。
二、词源与用法
-
构词溯源
“敕”在古代多用于帝王诏令(如“敕令”),后延伸至尊长对晚辈的严肃教导。“母敕”一词凸显母亲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常见于家训、书信或史籍记载。例如明代《幼学琼林》载:“父子严,母敕慈”,体现传统家教中父母角色的分工。
-
语境特征
- 内容侧重:多涉及品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如勤俭、孝悌等儒家伦理。
- 情感色彩:兼具威严与慈爱,区别于单纯的命令(如“父命”)。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称:“母敕婉而切”,强调其循循善诱的特点。
三、文化意涵
母敕承载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
- 伦理教化:代表“母仪”责任,如《列女传》中孟母三迁、截发延宾等典故,均体现母亲通过言传身教塑造子女人格。
- 社会功能:古代女性受教育受限,母敕成为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宋代家训《袁氏世范》明确记载:“子孙贤否,多系母教”。
四、现代使用提示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多出现于:
- 历史文献研究或古典文学分析
- 成语“慈母严敕”的衍生表达
- 部分地方方言中保留的敬语用法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 台湾学术网络版.
-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点校本.
- 王力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母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析:
词义解释
- 基本含义:指母亲的告诫或命令,带有不容违抗的意味。其中“敕”本指帝王诏令,此处引申为母亲的权威性指示。
典故与出处
- 源自《世说新语·贤媛》中记载的典故:南朝时期,尚书王经因未听从母亲的告诫而获罪,含泪对母亲说“不从母敕,以至今日”。这一故事成为该词的典型用例。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家庭教育中母亲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强调母训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结构分析
- 母:指母亲或家族女性长辈;
- 敕:原指帝王诏令,此处借喻母亲的命令,突出其庄重性。
补充说明
- 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语境中较少直接使用,但在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可体现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典故或字源,可参考《世说新语》及相关训诂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棒球运动本支百世标容婢妾不刊之典逋仙赤松东流西上風流博浪浮动工资浮起敢保寡淡规摹过庭顾锡皓玉河冲贺元欢畅黄心树夾囊拣刺渐摩骄敌亟亟激亢警节旧志口沉阔少拉丁良醖寥戾灵仪茫无涯际摩玩牛奶柹襻膊倾世齐如任出衽席之好如详缴三十六天罡鬺亨伤酒尚平缮守十二月驷马难追丝绦肃景投隙突栾为人民服务详言险屯蟂矶胁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