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服的意思、弁服的詳細解釋
弁服的解釋
古代貴族的帽子和衣服。隨場合而異,有韋弁服、皮弁服、冠弁服、服弁服等。《周禮·春官·司服》:“凡兵事,韋弁服;胝朝,則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兇事,服弁服。” 清 任大椿 撰有《弁服釋例》,解釋《周禮》、《儀禮》、《禮記》弁服所用之例,分爵弁服、韋弁服、皮弁服、朝弁服、玄端等門,共一百四十餘事。
詞語分解
- 弁的解釋 弁 à 古代的一種帽子:弁髦(a.古代貴族子弟行加冠禮時用弁束住頭發,禮成後把弁去掉不用,後喻沒用的東西;b.喻輕視)。 〔弁言〕書籍或長篇文章的序文、引言。 舊時稱低級武官:馬弁。武弁。 筆畫數: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網絡擴展解釋
弁服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儀服飾之一,主要特點及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地位
弁服是漢族傳統冠服制度中僅次于冕服的禮服體系。由弁(禮冠)和配套服飾組成,多用于天子視朝、接受諸侯朝觐等莊重場合。其顯著特征是弁冠呈上尖下寬的合手狀造型。
二、主要分類
根據《周禮》記載,弁服按材質與用途分為四大類:
- 爵弁:赤黑色冠,配玄衣纁裳,為士人祭祀或婚禮等重要禮儀的最高規格服飾。
- 皮弁:白鹿皮制,天子視朝、諸侯朝聘時使用,象征日常政務的莊重。
- 韋弁:熟牛皮制,專用于軍事場合。
- 冠弁:田獵時穿戴,體現特殊場景的禮儀要求。
三、曆史演變
- 周代:形成冕尊弁卑的等級制度,弁成為僅次于冕的禮冠。
- 漢唐延續:持續作為官員朝服使用,但形制有所演變。
- 宋代消亡:隨着服飾制度變革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四、形制特征
弁冠采用笄固定發髻,配套服飾以素色為主,不同品類通過材質(如爵弁的雀頭色染制)、配飾(如皮弁綴玉璂)等細節區分等級。
注:該服飾體系在清代學者任大椿《弁服釋例》中有系統考證,共輯錄140餘種使用範例。如需查看完整分類細節,可參考《周禮·春官·司服》原文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弁服(biàn fú)這個詞是日語中的音譯詞,原指古代日本武士所佩戴的頭盔。該詞在漢語中代表“頭盔”或者“盔甲”。
拆分部首和筆畫:
弁:弓字底部加弓旁
服:月字頭部加一橫
來源:
弁服一詞最早來源于日本古代,用于描述武士所佩戴的頭盔。隨着時間的推移,該詞被引入漢語,并擴展了其含義,指代廣泛的頭盔和盔甲。
繁體:
弁服的繁體字為「辨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弁服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弁」的寫法為「半」,意為半截的弓,即弓字的下部分。而「服」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武士戴上弁服,顯得威風凜凜。
2. 博物館陳列着各種古代的弁服。
組詞:
1. 頭盔 2. 盔甲 3. 武器 4. 護甲
近義詞:
1. 盔 2. 兜 3. 頭面具
反義詞:
1. 裸露 2. 無防護 3. 脫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