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五嶽。《周禮·春官·大司樂》“四鎮五嶽崩” 唐 賈公彥 疏:“五州五鎮得入嶽名,餘四州不得嶽名者,仍依舊為鎮號,故四鎮也。”
(2).指五嶽以外的東鎮 青州 沂山 ,西鎮 雍州 吳山 ,中鎮 冀州 霍山 ,南鎮 揚州 會稽山 ,北鎮 幽州 醫巫闾山 。《宋史·禮志五》:“其五鎮, 沂山 舊封 東安公 , 政和 三年封王; 會稽 舊封 永興宮 , 政和 封 永濟王 ; 吳山 舊封 成德公 , 元豐 八年封王; 醫巫閭 舊封 廣寧公 , 政和 封王; 霍山 舊封 應聖公 , 政和 封 應靈王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二:“凡四海、五鎮、五嶽、四瀆、 闕裡 長白山 帝王陵,共五十九處。”
五鎮是中國古代地理與祭祀文化中的專有概念,特指與“五嶽”相對應的五座重要鎮山。根據《周禮·職方氏》記載,古代帝王為鞏固疆域、祈求國泰民安,将五鎮視為鎮守國土的象征性山嶽體系,其具體指代隨曆史變遷略有差異。唐代正式确立五鎮制度,包含:東鎮青州沂山(今山東臨朐)、南鎮揚州會稽山(今浙江紹興)、西鎮雍州吳山(今陝西寶雞)、北鎮幽州醫巫闾山(今遼甯北鎮)、中鎮冀州霍山(今山西霍州)。
從文化内涵看,五鎮承載着“天地相通”的哲學思想,《史記·封禅書》提及帝王通過祭祀五鎮達成“協于上下,以承天休”的統治合法性。其選址标準融合了地理方位、地貌特征與政治中心的關系,例如醫巫闾山作為北方屏障,兼具軍事防禦與生态屏障的雙重象征。宋代以後,五鎮祭祀被納入國家禮制,《宋史·禮志》詳細記載了祭祀流程與祝文格式,凸顯其在維護政權穩定中的精神作用。
現代語境中,五鎮概念多見于曆史地理研究與文化遺産領域。2013年國務院将“五鎮祭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強調其作為中華地标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研究可參考中華書局《中國古代山川祭祀研究》及《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五鎮”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與地理背景理解:
與五嶽等同
部分文獻(如《周禮》注疏)将“五鎮”等同于“五嶽”,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
五嶽之外的五大鎮山
更主流的解釋指隋唐以來帝王封禅祭祀的五大名山,與五嶽齊名,合稱“五鎮奇觀”。具體包括:
少數文獻(如)将“五鎮”釋為江南五座城鎮,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支持,可能與地域性記載混淆有關,建議以鎮山說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各鎮山的曆史典故或地理特征,可參考漢典()或搜狗百科()的詳細條目。
北鬥之尊杯筯邊州賓雀財鹵饞火塵雜黨正打夜作大查科平原殿軍風車雨馬風翎黻冕感納搞兩面派哥倫比亞更箭革委會孤背鬼迷心寒燈黃土會餐嗟呼解鈴須用系鈴人金口禦言究極均賦餽勞朗密類解靈貓伶透裡山路頭妻茅齋濛澒謀士僻遠熱加工潤息三都賦三十有室沙壟上除盛主世民十室九空率舞歲日素蟻陶鍊挺床忘帝力亡奈危露無遠纖蠹小平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