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solute sincerity]∶真心誠意;至誠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父》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1).真誠。《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唐 楊炯 《和劉長史答十九兄》:“精誠動天地,忠義感明神。”《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雲門》:“他這點精誠,終是不改,每日焚香打坐,養性存心,有出世之念。”
(2).猶精神。 宋 秦觀 《代賀中書仆射範相公啟》:“投閑散而聞望愈隆,涉憂患而精誠益壯。”
“精誠”是現代漢語中表示誠摯心意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由“精”與“誠”共同構成:
語義構成
“精”取《說文解字》“擇也”之本義,引申為純粹、無雜質(《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誠”在《禮記·中庸》中解作“真實無妄之謂”,二者合指心意純粹、毫無保留的真誠狀态。
詞源發展
該詞最早見于道家典籍《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指超越世俗禮儀的内在至真境界(《漢語大詞典》)。漢代《論衡·感虛》擴展為“精誠所加,金石為虧”,強調專注之力可突破物質界限。
現代釋義
當代權威辭書界定為:“真誠;至誠無僞”,特指排除雜念、全情投入的情感狀态,如“精誠團結”指群體間高度互信的協作關系(《辭海》網絡版)。
語用特征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修飾“合作”“醫道”等專業領域詞彙,例如《後漢書·方術傳》載郭玉“精誠不主,則方術不效”,揭示專注态度對技藝成效的影響。
“精誠”是一個漢語成語,由“精”和“誠”二字組成,其核心含義為真心誠意、至誠無僞。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解析
經典出處
語境應用
常見搭配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成語,可參考《莊子》《後漢書》等典籍。
案堵百納擺鐘徧談殡棺不差常棣碑斥問遄死爨室待等東父端意法書風塵之警高國高縱搆成軱戾耗損合市歡趣蕙房會聚護甲校驗靖郭君金星石捐命抗詞堪士狂刃鲲海了首連棒溜彎路出嘴邊螺蚄羅漢露棚慮懷面面相窺腦瓜仁抨辟錢镘睿性儒庠首揆受取水操松樹炮騰鶱投竿挽弓畏敵如虎溫巽烏皮嫌責嘯聚小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