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solute sincerity]∶真心誠意;至誠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漁父》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1).真誠。《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唐 楊炯 《和劉長史答十九兄》:“精誠動天地,忠義感明神。”《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雲門》:“他這點精誠,終是不改,每日焚香打坐,養性存心,有出世之念。”
(2).猶精神。 宋 秦觀 《代賀中書仆射範相公啟》:“投閑散而聞望愈隆,涉憂患而精誠益壯。”
“精誠”是一個漢語成語,由“精”和“誠”二字組成,其核心含義為真心誠意、至誠無僞。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義解析
經典出處
語境應用
常見搭配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成語,可參考《莊子》《後漢書》等典籍。
精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精”字的部首是米,筆畫數為10;“誠”字的部首是言,筆畫數為6。
“精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僖公十七年》:“裡克善執為官,不地,不革。” 其中的句子“不地,不革”中的“不地”是指“不欺瞞,不偏私”,“不革”是指“無邪僻,無錯亂”。這兩個詞合在一起,形成了“精誠”的意思,代表着做事情的時候必須精益求精,忠誠正直。
在繁體字中,“精誠”保持了同樣的寫法,沒有變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些差别。在《說文解字》中,将“精”字寫作“京”字,後來才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樣子。而“誠”字曾經被寫成“誠”,後來也改為現在的形态。
以下是一些關于“精誠”的例句:
1. 做事要有精誠合作,才能取得好的成果。
2. 他的精誠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我們決定全力支持他。
精益、精确、精力、精選、真誠、誠實、誠信、誠心。
真誠、誠實、忠誠。
虛僞、狡詐、欺騙、不忠、不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