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成批的馬編綱運輸, 宋 代或把馬百匹編為一 綱 。 宋 王應麟 《玉海·兵制十四·馬政下》:“兵侍 王之奇 言 蜀 馬綱煩費,請于 成都 、 興元 、 襄陽 各置司牧營,詔宣撫使相度。” 宋 王應麟 《玉海·兵制十四·馬政下》:“馬必四尺二寸以上,每百匹為一綱。”《宋史·職官志七》:“歲發馬綱應副屯駐軍及三衙之用。”
“馬綱”是古代與馬匹運輸相關的術語,其核心含義與宋代馬政制度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成批的馬編組運輸的形式。宋代将一百匹馬編為一綱,形成規模化運輸單位,便于管理和調配。
曆史背景與制度
宋代為保障軍隊用馬需求,推行“馬綱”制度,規定每運送百匹馬為一綱,并制定嚴格标準(如馬匹需達四尺二寸以上)。這一制度被記錄于《玉海·兵制十四·馬政下》及《宋史·職官志》,用于供應屯駐軍及中央禁軍。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馬匹的長途調運,例如從蜀地(今四川)向襄陽、興元等地運輸,涉及路線規劃與費用管理。宋代官員曾針對運輸效率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文學記載
宋代詩人項安世在《送都大茶馬入觐八絕句》中提及“日日馬綱來不斷”,側面印證了當時馬綱運輸的頻繁。
注意:部分資料提到“馬綱”作為成語的比喻義(如“中堅力量”),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曆史制度相關釋義為主。
馬綱(mǎ g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分别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并提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馬綱的第一個字“馬”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馬的拆分部首為馬,并且馬的筆畫數為3。
馬綱的第二個字“綱”是一個漢字,綱的拆分部首為纟(紉部),綱的筆畫數為13。
馬綱一詞的來源始于《周易·系辭上》:“十年一車而老馬休,綱不可用缛。”這句話意味着過了十年,年老的馬不能再用來拉車,連細繩也無法使用了。因此,“馬綱”就被引申為無法再起作用或者已經過時的事物。
馬綱的繁體字形為「馬綱」。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馬綱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馬纉」。
這個公司的管理架構已經過時,已經成為了一座馬綱。
馬綱的相關組詞有:馬虎、馬蹄、綱目、綱舉目張。
馬綱的近義詞有:馬馬虎虎、無能為力。
馬綱的反義詞有:起作用、現代化。
【别人正在浏覽】